本报记者 张目伦
哈尔滨的“出圈”,让大家对北大荒有了全新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北大荒进行了有组织的开发。数万名解放军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成千上万名聊城高唐、德州禹城等地的青年也踏上支边的旅程,为昔日的北大荒变成现在的“北大仓”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为了了解高唐人在北大荒的支边故事,记者辗转联系到了当地媒体北大荒日报社及微信公众号“浓情黑土地”的工作人员。“浓情黑土地”的编辑马才锐告诉记者,他先与北大荒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了沟通,后来又找到来自庆丰农场的、经常给他们投稿的一位文学爱好者曾献忠,获悉了当地几位高唐人的信息。
在与记者的通话中,曾献忠说,他有个邻居叫汤玉环,她的妈妈应该是高唐人。记者怀着忐忑的心情与汤玉环取得了联系,确认这一消息是准确的。
“我妈妈叫苏振春,老家在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三十里铺镇小辛庄村。1959年冬天,她坐着老式火车,告别家乡,来到黑龙江省虎林县(现为虎林市)。”汤玉环说。
6月17日,今年82岁的苏振春向记者讲述了她那段难忘的北大荒支边岁月。
1959年,苏振春来到黑龙江,看着一望无际的荒野,她感觉很不适应。那里的冬天非常冷,她的手、脚、脸部经常被冻伤,但她仍然坚持下来了。后来,她在庆丰农场工作,一直到退休。
北大荒初期的工作,就是开垦荒地、建设农场。茫茫荒原,到处是塔头墩子和沼泽地,荆棘丛生,苏振春他们靠着一双手和两条腿,爬冰卧雪,排干沼泽,开垦出一片片荒地。他们建设农场时,每刨一镐地,泥水就溅起非常高,人都变成了“泥猴”。没有伙房,他们就露天垒灶做饭;没有水井,他们就过滤泡子水做饭;没有蔬菜,他们就挖野菜吃。有时,工作的地方到处是水,吃饭无法蹲坐,他们就站着吃。那里蚊子还非常多,劳动归来,苏振春的脸和脖子上满是被咬的疙瘩,人显得胖出一圈。
“那时候,生活条件很艰苦,早晨醒来,被头都冻成了冰坨。在荒野干活,碰到狼、狍子、野鸡等动物是常有的事。在王震将军的带领下,大家经过艰苦奋斗,把这片荒野变成了沃野,成为国家最大的产粮基地。”苏振春说,不仅如此,当地的生活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过上了梦想中的生活: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只是,当年朝气蓬勃的小伙子和小姑娘,已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如今都八九十岁了。
“我妈妈时常会通过微信视频和高唐家乡的妹妹们联系。人老了,思乡情更浓,她总思念家乡的一草一木,念叨家乡的人和事。”汤玉环告诉记者。
今年春节,汤玉环带着苏振春到云南西双版纳过年。4月24日,苏振春又在女儿的陪伴下,从云南来到高唐,与妹妹们一起度过了4天的快乐时光。
今年85岁的小辛庄村村民辛广友回忆说,1959年,他任村里的大队长、党支部书记,“接到上级的支边通知后,村里的女青年小明(苏振春)和小柱(刘秀芳)便报了名。临走前的一个晚上,队里请她们俩吃了顿饭。小明是家里的老大,有4个妹妹、1个弟弟。她脾气、性格都很好,经常带着弟弟妹妹们干活。去东北后,她第一次回老家,是40年前的事了,后来又回来过一两次。我们是邻居,又是儿时的伙伴,她这次回来,我们唠了很长时间。当年日子不好过,为了能吃上饭,大家都受了不少罪。如今日子好了,又见了面,真是太高兴了”。
苏振春的二妹苏振梅今年80岁,她说,姐姐当年支援北大荒建设时只有17岁,经常想家,想家时就给家里写信。30年前,苏振梅和三妹去东北看过苏振春,看到她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家里也就放心了。
“这么多人用青春和智慧征服了这片黑土地,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性巨变。老家的发展也很迅速,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值了!”苏振春欣慰地说。
2024-06-21 10:08:33
2024-06-21 10:04:54
2024-06-21 10:03:21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