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记者直击 >

丰收路上的逐梦人——“麦客”孙全安的创业故事

来源:新聊城客户端  2024-06-04 17:25:44
A+A-

  2024年6月4日《聊城日报》2版

  风吹麦浪起,又到“麦客”出征时。

  6月1日,烈日当空,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刘府镇的大片麦田里,来自高唐县全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麦客”团队正实施跨区收割作业。领队孙全安在麦田间往返穿梭,收割机喷出的热浪不时卷起灰尘和麦茬扑到脸上,但丝毫未影响他现场指挥调度。

  “今年,我们的跨区收割都是通过高唐农机云平台联系,网上签订作业订单,今后再也不怕跑冤枉路了。”已经在“麦客”路上闯荡十余年的孙全安,谈到傍上“互联网+”的心情,嘴角禁不住上扬。

  孙全安回忆,以往麦收季,由于信息不畅,跨区麦收没有固定的作业地点,也不提前签订作业协议,常常造成盲目流动,无形中耽误了时间、增加了成本。鉴于跨区作业无序收割的弊端,高唐农机部门建立农机云平台,及时发布市场动态,提供平台网签作业订单,让不少“麦客”搭上了网络顺风车,跨区作业安全又高效。

  “我们在凤阳收割完后,将立即转战河南周口,抢时间完成那边的订单。”这次跨区援收,孙全安一共组织6台高性能收割机,他说,整个收割过程就是在与时间赛跑,以便为回家抢收腾出充裕的时间。

  今年45岁的孙全安是高唐县三十里铺镇焦庄村人,自幼与土地打交道,从一名最普通的农机手,成长为当地合作社的“舵手”,土地从未离开过他的视线。每年麦收季,看着金灿灿的小麦颗粒归仓,他有一种说不出的踏实感。

  20年前,当村中大多数年轻人都离开土地,奔向繁华的都市,追求“现代化”时,孙全安却选择当一名农机手,继续与土地打交道。10年前,孙全安在国家农机补贴的支持下,购买了人生第一台小麦收割机。由于技术好、肯吃苦,每年麦收季,他白天“赶场”顶烈日,晚上“转场”披星月,成为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省份小麦种植区小有名气的职业“麦客”。

  “忙是忙点,累也真累,但收入没说的。”孙全安心里美滋滋。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整个麦收季大约20天,一台收割机可以收割2000余亩小麦,纯收益可达5万余元。其实,跨区机收为孙全安带来的满足感不仅限于收入。“这么多年走南闯北,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孙全安打开手机相册,为记者展示在不同地方拍摄的机收照片,自豪感写满他黝黑的脸庞。

  孙全安不仅是一名出色的“麦客”,更是高唐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孙全安所在的焦庄村拥有土地2400余亩,近些年因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土地耕种成为村庄的“老大难”。2020年,在焦庄村党支部的指导下,孙全安勇挑重担,成立全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村中耕种“困难户”的436亩土地实施托管服务。“这些别人不愿耕种的土地,到我手里都能变成‘金疙瘩’。”在孙全安的带领下,入社村民越来越多,收入也是水涨船高。

  在孙全安心中,种粮只是副业,“麦客”才是主业。今年麦收季前,他筹资近70万元购买了3台先进的收割机,不仅作业稳定性高,效率也不容小觑。“我们跨区作业时,最怕机器‘趴窝’。”拥有近20年驾龄的孙全安说,合作社更新换代后的这批收割机智能化水平高,能够更加精准地控制风量,较好地适应不同质量和重量的籽粒收获,出粮更干净。对于高质量完成今年的小麦收割订单,确保颗粒归仓,孙全安信心十足。

  “伙计们,今天加把劲,争取干完,明天咱们就能转场,回家的日子更近了。”暮色降临,满头大汗的孙全安猛灌了几口矿泉水,拉开收割机车门,钻进驾驶舱,在车灯的引导下,又继续干了起来。

  麦浪飘香,滚滚如金,他们逐梦麦田的身影真美。

  文/图 记者 邹辉 通讯员 王保文

编辑:李明
校对:苏永乐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