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宏磊
从2013年到2023年,从江北水城到海滨藏城。10年援青,让跨越雪山大河的山东聊城和青海刚察紧密相连。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10年间,聊城共派出四批援青干部奔赴刚察,他们克服高寒缺氧、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等困难,主动融入、积极适应、履职尽责,让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在高原上高扬起“聊城援青”的鲜艳旗帜。
提高站位 持续帮扶
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对口支援青海等地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山东省积极承担起了对口支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任务。2012年,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聊城市对口支援海北州刚察县。2013年7月,聊城第一批援青干部赶赴刚察县,开展为期3年的对口支援工作。自此,奔腾的母亲河让江北水城聊城和海滨藏城刚察两地人民心手相牵。
作为“中华水塔”,青海之于全国的生态地位重要且独特。湟鱼,被称为青海湖的精灵,刚察县的沙柳河,是湟鱼洄游的主要河流之一。聊城市在帮助当地发展经济的同时,持续加大投入,实施刚察县沙柳河环境生态治理项目,疏浚河道、修筑堤坝、建设育苗繁育池,有效改善了河流水质和周边生态。如今的沙柳河,已成为观赏湟鱼洄游奇观的最佳景点之一,大量候鸟迁徙而来,也让沙柳河畔的鸟类数量不断增长。
这是聊城提高政治站位、做好援青工作的一个缩影。10年来,聊城市委、市政府不断创新支援模式,拓宽支援路径,在项目、资金、人才、智力等方面给予刚察县全力支持,促进了刚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基础设施改善,深化了两地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聊城援青的特色经验。
聊城市委、市政府自觉把做好对口支援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创新援建机制,将帮扶结对关系扩展到县对乡、乡对村、部门对部门、学校对学校、医院对医院,形成了全领域、广覆盖、多层次的对口支援新机制。
“我们立足‘刚察所需,聊城所能’,在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持续加强务实合作,与刚察广大干部群众一起,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为刚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聊城市委书记李长萍说。
携手同心 改善民生
2023年12月7日,走进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村民达娃达杰的家,冬日暖阳照进干净整洁的屋子,更添了一抹温馨。“我们原来一直在山里住,感谢这些年聊城的援建,把村子建得越来越好,让我们感到满满的幸福。”达娃达杰感激地说。
10年间,聊城援青工作组累计向果洛藏贡麻村投入2650万元资金,不仅为村庄修建了道路、安装了路灯,还建设了啤酒厂、帐篷营地等项目,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也把援青干部的真情深深印在了村民心里。
群众的口碑,离不开一批又一批聊城援青干部的接续奋斗。一个个感人故事,形成一部造福刚察县的“写实集”。
刚察县平均海拔3300米。对于大部分援青干部而言,高原反应不可避免,甚至还会造成身体机能损伤。多年来,有的援青干部突发神经性耳聋,有的干部心脏肥大,最常见的是身体免疫力、视力和记忆力大幅下降。
但没有一位干部因此而叫苦。聊城市第二批援青干部人才领队丁耀伟,刚到高原时嘴唇长期呈现紫红色,多次因过度劳累被送到医院。谈起这些,丁耀伟总是淡淡一笑:“当地的干部更不容易,跟他们相比这不算什么。既然选择了援青这条道路,吃苦也无怨无悔。”
“能代表650万聊城人民来这里工作,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莫大的荣幸。”聊城市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领队刘志刚说,“我们身后是整个聊城市,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是聊城人民对这里的深情厚谊。”
一批批援青干部深入基层,在高原草场、田间地头,和当地干部一起走村入户、访贫问苦、认亲交友,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他们用自己的品格、情操和信念,赢得了刚察县各族群众的信任与爱戴。
“广大援青干部人才不辞辛劳,努力克服高寒缺氧等诸多困难,真情融入、真抓实干、真锤实炼,为刚察各项事业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我代表全县各族群众向聊城人民和全体援青干部表达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说起这些年的聊城援青工作,刚察县委书记朱成青给予了高度评价。
“输血”变“造血” 续写新篇章
近日,5辆崭新的红色消防车出现在刚察县消防救援大队,车身印有“山东援建”四个大字。“离县城最远的乡镇有60多公里,以前一旦发生火情,短时间内根本赶不过去。”刚察县消防救援大队教导员李悦乐说,“如今,5个乡镇全部配备了聊城捐赠的消防车,刚察县成为青海省第一个所有乡镇全部配备消防车的县。”
不久前,聊城市冠县为刚察县文化馆草原艺术团捐赠资金购置演出大巴车1辆,让刚察草原上的“乌兰牧骑”乘上了冠县“友谊之车”,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旋律传遍草原。
聊城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产业支援方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由“单向支援”向“合作共赢”转变。10年间,山东省和聊城市在刚察县先后落实对口援建项目57项,涵盖城乡居民住房、农牧区基础设施、市政设施、生态建设、生态旅游、教育卫生、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等方方面面。通过创新开展团队化运作、组团式帮扶,完善导师培养机制、名师工作室制度,聊城市为刚察县培养了200余名医疗、教育骨干人才,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聊城人民把刚察人民当成亲人,援青干部把刚察当作第二故乡,在深化教育援青、医疗援青、产业援青、项目援青、智力援青等全领域对口支援,不断夯实刚察高水平生态保护、高质量经济发展基础。”刚察县发改局党组书记、局长马跃明说。
10年援青,带来的不只是物质上的雪中送炭,更引发了精神上的共振和情感上的共鸣,聊城和刚察两地人民共互访4000余人次,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关注、参与支持对口支援工作的良好局面,不断深化多层次、多领域的友好往来、良性互动。
“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聊城市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领队孙建德说,“接下来,我们将在前三批援青干部人才打下的良好基础上,持续发力,跑好‘接力赛’,继续为刚察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作贡献。”
笃行不怠走在前
擎旗奋进开新局
(上接1版)调研中,每个县(市、区)组织8个部门单位、2个乡镇(街道)负责人、5名“两代表一委员”和不少于15家企业,对市直部门单位、科室进行无记名评议。此次调研共收集意见建议467条,对收集的问题认真分析研判,逐一反馈至市直有关部门单位,督促其制定解决办法,并及时反馈问题改进情况,形成发现问题、对接沟通、整改落实、答复反馈的工作机制。同时,发掘选树各部门单位工作成效显著的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此项工作被省委组织部《山东组工信息》采用推广,《山东新闻联播》《大众日报》等进行了报道。
强队伍激活力
筑牢“第一堡垒”
市委市直机关工委践行服务群众宗旨,推进联系群众常态化、机制化。发挥志愿服务联合会作用,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募集善款30万元,成立“爱心扶苗”行动组,长期定向资助10名特困儿童;充分发挥“1+2+N”工作机制,持续推动市直党代表发挥作用;去年以来,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万余次,解决实际问题千余件,“聊·解民忧”党建品牌深入人心。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加强市直机关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建成两支“专职队伍”和多支“兼职队伍”,通过学习考察、以干代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机关党建干部队伍业务素养和工作水平。积极拓展党建活动阵地,建设“1+22”市直主题党日活动教育点(基地)矩阵,提升党员教育效果。
“市委市直机关工委组织的太极拳培训,让我锻炼了身体,学会了放松身心,正确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市直机关干部李建国说。去年9月起,李建国每天早晨6点至7点30分,到市民活动中心广场参加太极拳培训。市委市直机关工委陆续组建足球、篮球、书法等18个兴趣小组,举办太极拳、跑步、广播体操等培训班,让机关文化氛围“活”起来。
市委市直机关工委邀请国防大学教授来聊讲授国家安全形势,市级领导、部门单位党组(党委)书记、机关专职副书记、青年代表参加。组织开展“学习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知识竞赛,线上学习阶段参与答题人数达27711人(次)。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举办的“学思想 强党性 共奋斗”知识挑战赛中,我市代表队16人进入全省前100名,其中两名队员以绝对优势包揽全省前两名,助力山东省代表队获得全国银奖。
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全面推进市直部门单位清廉机关建设,对新时代廉洁文化进机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加强现场调研。2023年11月,市直部门单位廉洁文化进机关观摩交流会议在市财政局召开,挖掘先进典型、编印经验汇编、促进交流互鉴,推动廉洁文化与业务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有机融合,形成清正廉洁、勤勉敬业的导向,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冬去阳生,岁回律转。今天的聊城,党旗飘扬,风帆劲鼓,一股向上奋进、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正在水城大地上不断凝聚。
2024-01-19 15:24:19
2024-01-19 15:23:27
2024-01-19 15:16:29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2023-11-02 10:15:16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