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社会 >

不为民解忧,何以言公仆——家乡人民心中的孔繁森

来源:聊城日报  2024-11-14 14:12:45
A+A-

  ■ 若水 张天宁

  每当我去孔繁森同志纪念馆,一种崇敬之情总是油然而生。想写写他,这个伟大而又平凡的人,却又感觉没有真正地走近他,了解他。

  孔繁森同志殉职30年了。前段时间,我去聊城第六中学(原聊城市技工学校的原址),朋友指着那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说:“这十棵白杨树,是孔繁森他们当年亲手种下的。”我仰望着这十棵枝繁叶茂,冠盖如云,已经高出四层楼顶。看着这些两人合抱都搂不过来的高大的白杨树,突然有了书写他的冲动。在孔繁森早年学习、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他一定留下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在他当年的老师、同事以及朋友心中,孔繁森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心眼好,乐于助人

  一个晴朗的秋日,我和女儿走进了聊城市技工学校(以下简称技校)家属院,敲响了张好一老师的家门。张老师曾是孔繁森当年在技校学习时的班主任。

  一见面,我就提到了那十棵白杨树。张老师说,那些树是1959年孔繁森他们亲手种下的,当年,老师和学生一起干活,拉砖、垒墙,参加劳动建设。如今,看到那些高大的白杨树,犹如看到了孔繁森高大挺拔的身影。

  提起英年早逝的孔繁森,张老师眼睛湿润了:“繁森1959年7月在电工二零六班学习,我教了他两年半,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后来去济南军区参军了。当时国家征兵,他学习好,身体结实,人品又好,家里是贫农,成分好,所以我就举荐了他。这个人心眼好,特别善良,从那时候就能看出来,他不管当多大的官儿,到哪里都错不了!那时候,生活困难,他从家里拿来地瓜,同学们一哄而上都抢光了,他不但不恼,还很高兴。他这个人对别人从不‘小气’,把粮票给同学从不让还。他领工资后,看到别人有困难,二话不说就拿出钱来,一直爱帮助别人。他到西藏后,爱帮助当地的群众,殉职时,身上只有八块六毛钱,我觉得宣传出来的不过十之一二,他做的好事要多得多。”

  “有一件事,我一直很感激他。有一年,我带队去工厂实习。学生吴俊卿不小心从高台上摔下来,摔得很厉害,各方面的压力都要把我压垮了。有同学告诉了孔繁森,说你的老师遇到麻烦了。孔繁森当时在聊城行署工作,他去医院看望伤者,对医院的领导说,‘摔伤的是我的校友,带队的是我之前的班主任,请你们一定尽全力救治!’帮我解决了困扰。”

  “繁森是个很有趣的人,朴素节俭。他从莘县调到聊城行署,当地的干部群众来送他,来了几十个人,他想请客,拿出了所有的工资。怕不够,就对招待所的工作人员说,‘我就这些钱,你们看着置办,反正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回去!’弄得人家哭笑不得。一顿饭都请不起,这就是清正廉洁,清贫朴素的孔繁森!”

    他没官架子,一生清贫

  杜宝申老人也是原技校的老师,是孔繁森的多年好友,两家人走动很勤。孔繁森在技校工作时,几乎每年寒暑假,他的三个孩子都会去杜老师的老家朱老庄杜庄村去住一段时间。孔繁森去行署工作后,有时从外面工作回来得晚,就跑回技校和杜老师挤一个被窝。

  “繁森乐于助人是最让人难忘的地方。有一年,我出发去了外地,父亲生病了,是繁森叫了两个同学带着老人去了医院。他心眼儿好,在西藏救助领养孤儿,完全是自然发生的,他就是那样善良悲悯的人。孔繁森之所以能成为领导干部的楷模,有他的历史根源。他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细致入微的态度特别让人敬佩。1970年,从济南来了一批学生到技校学习。孔繁森骑着自行车去了济南,挨家挨户地走访,还把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一一记录下来,怕学生们不适应,他经常在校园里和学生谈心。”杜宝申回忆说。

  “当了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后,孔繁森仍然没有一点官架子,还是一样的踏实、勤快、朴实。每天早上,他几乎是第一个到,拖好走廊的地,给各办公室打好水。我现在不敢去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去一次,心里难过好几天。当年,他在部队一直是五好战士,媒体对他的宣传,没有一点夸大其词的地方,这样的好干部,国家也给了他相应的荣誉,这是让人欣慰的地方。能认识他并和他成为好友,是我一生的荣幸,接触这样的人,对我的人生大有裨益。对家庭对同事,他热情有亲和力,让人无比佩服。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对他充满好感。他这个人很重情义,援藏后,只要他回来,我们就见面聚一聚。在西藏,待一时半会儿容易,一待那么多年,孤身一人太不容易了,孔繁森真正做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我想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境界吧!”

  他从不考虑个人得失,舍生忘死

  陈孝忠退休前在聊城原地委老干部局工作,是孔繁森亲如家人的好友,也是孔繁森事迹报告团的主要宣讲人员。他们相识于1969年。

  1971年,因为孔繁森爱唱歌,热爱文艺,工作能力强,被抽调到聊城地革委工作,负责地直机关、工厂、学校的业余文艺宣传。他的热情、勤奋、干事积极、不怕困难,给陈孝忠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孔繁森在工作中没有时间概念,一天到晚忙工作。只要把事情交给他,没有不放心的。“那时候,他经常在我们家吃饭,快成我们家的一员了,技校里有人住院,朋友家生孩子,孔繁森都会去看望,经常跟我要红糖票,有时我家里有红糖也直接给他,知道他对别人很大方,而自己生活拮据。”

  “1975年4月,市里领导经过研究,让孔繁森到聊城地委宣传部任副部长。孔繁森认为自己水平还不行,极力推辞。当时,地委副书记赵国璧和聊城军区副司令员万百川提议,这样优秀的年轻干部必须培养起来。1975年11月,孔繁森去高唐赵寨子公社和冠县贾镇蹲点帮助工作,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很快就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解决了很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

  “孔繁森尊老爱幼,没有一点官架子,他从不看重自己的地位,对群众的事情有求必应,对退下来的老干部很尊重,在同事们心中口碑很好,威信很高。1978年,孔繁森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报名援藏。我当时提醒他,西藏条件艰苦,家里的老人年纪很大了,你想好了再决定。孔繁森义无反顾。他在日喀则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时,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一次下乡时,他不慎从马上摔下来,摔成了脑震荡,摔坏了眼睛,昏迷不醒。当地藏族同胞扎起担架,抬着他走了30多里山路送到医院抢救。因当地医疗条件还不行,他回济南做了手术。但手术后看东西仍然重影。孔繁森多次说:‘我的命是藏族老百姓捡回来的,我愿再次踏上那片土地去工作,回报他们!’”

  “1981年初,孔繁森调回聊城,担任莘县县委副书记。孔繁森延续了以往的工作作风,骑着自行车转遍了所有的乡镇,全面了解了当地存在的问题。一次,骑自行车从樱桃园回来的路上,他看见一位老人走路费劲,便主动上去攀谈,老人要去县里上访,孔繁森没亮明自己的身份,让老人上了他的车子,一路载她到了县委大院。当老人知道载她来的人就是县委副书记时,感动地说,有这样的人当领导,我们群众信得过!一路上的交流,孔繁森已经明白了老人的诉求,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当时,闫廷琛是莘县县委书记,他曾经很认真地对我说:‘你私下里说一下繁森,整天像个孩子头儿似的,一点没有个领导的样子。如果我说他,怕他有压力。’但孔繁森就是那样的人,他从不看重自己的官位。”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

  “孔繁森在阿里任地委书记不久,一个包工头拿着2000元钱的见面礼去找他,想承担阿里的建设工程。对此,孔繁森说:‘这些钱在你身上不算多,在我身上不算少,你这些行贿的钱,是我们的基建费,我们有些干部就是被你们腐蚀坏了,你有能力就去正常投标,如果你再把钱塞到任何人手里,就别想在阿里砌一块砖。’他把包工头赶了出去。”

  1994年7月底,孔繁森从北京开完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回了聊城,这是他最后一次回聊城,在家陪母亲住了几天。8月26日那天晚上,一位老领导请孔繁森吃饭,席间,建议孔繁森尽快回山东工作,母亲年纪大了,身边需要人照顾,孔繁森自己身体也不好,在西藏待了那么多年,也该回来了。孔繁森连说了三遍:“我争取活着回来!”但回去几个月后,他就因车祸殉职。现在,朋友们回想他说的话,好像有预兆似的,都唏嘘不已。其实,他知道,在阿里那样山高路险的高海拔偏远地区,条件艰苦,又严重缺氧,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而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死得其所,重于泰山!

  “孔繁森不止一次说,‘不能光戴乌纱帽,老想私家事’,‘不为民解忧,何以言公仆’,他从不考虑个人得失;孔繁森真正践行了‘为民谋福不爱钱,无私奉献不惜死’,他不愧为领导干部的楷模!”

  他楷模风范,品德高尚

  1993年7月23日,担任阿里地委书记的孔繁森在日记上写道:“从个人来讲,一定要有一个好的道德情操、精神境界,要有廉洁奉公的作风,有爱国家、爱民族、爱社会主义,为缔造祖国和人民美好的未来,为造福子孙后代不懈奋斗的思想!”

  孔繁森生在山东,长在山东,家在山东,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只为爱乡故离乡,人生何处不青山。”“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孔繁森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至死贫困,当了领导干部,也没有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他去阿里履职时,身上穿的是70元钱买的西装,殉职时身上只有八块六毛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的清贫感动了每一个国人。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个共产党员无私无我的奉献之歌。

  在孔繁森的悼念仪式上,曾任阿里地委副秘书长的柴腾虎挥泪写的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忠诚、干净、担当的一生。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

  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事业重如冈底斯山。”

  最后,借用他一位藏族同事的话,表达我无上的崇敬:

  “在阿里,只要神山圣湖在,孔繁森就在!在聊城,只要运河、东昌湖在,孔繁森就在!”

编辑:李明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