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鹏 董金鑫
本报通讯员 张凯
11月3日,在东阿县牛角店镇青源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张青高兴地说:“今年的玉米不仅喜获丰收,还是纯机械化作业,摘穗、剥皮、粉碎、装车一气呵成,工作效率大大提升。”记者了解到,该农场的茎穗兼收玉米收割机能让秸秆和玉米穗分离,玉米穗卖钱,玉米秸秆粉碎后可用于养殖,节约了很多成本。张青家四口人种植了1200亩地,秋忙的时间最多20天。
作为农民,张青从小就和土地打交道,从最初的全家种七八亩地到现在轻松管理上千亩地,这些年的巨大变化令她感慨万分。“我小时候的麦收就是用镰刀割麦子,全家老少都上阵,还得找亲朋好友来帮忙。我见证了中国农业发展的40年,前20年是被动地做农业,后20年是主动地做农业,那时候一到秋收就害怕,现在是一到秋收就高兴。”
目前,张青的农场里不仅有拖拉机、收割机、无人机、打药机等农业机械30余台(套),还养殖了300头毛驴和3万只白星花金龟,秸秆养驴、驴粪养虫、虫砂养土,虫体是动物养殖必备的高蛋白,她说自己要打造“种养转”三结合生态循环模式示范农场。
科技赋能农业产业的同时,我市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高新区许营镇五排村,村民们天气好的时候都会去坑塘边的小广场上休息、健身,享受环境整治带来的新变化。“改造以后,水清了,环境也变好了,我们还能带着孩子在周围散步,大家现在都非常喜欢这里。”该村村民张伟伟看着眼前的变化满心欢喜。
为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提颜增质,许营镇政府统筹使用农村公益事业资金、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80万元,建成坑塘主题“口袋公园”15处,昔日的垃圾坑变身今天的小公园。“不断加大对废旧坑塘的开发利用力度,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增加村民收入,让废旧坑塘变身成为水清景美的‘口袋公园’,给群众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美丽的生活环境。”许营镇副镇长方浩说。
坚定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我市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探索具有平原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扎实推进“吨半粮”产能区建设,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二十二连丰”,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93.3%,建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1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5个、超亿元村1个,大力推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和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累计建设乡村振兴片区52个、和美乡村2553个,推广新棚改模式,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与营收实现双增长,“聊·胜一筹!”“聊城新三宝”等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
“我市立足平原乡村振兴优势,围绕葫芦、锦鲤、艾草等产业,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积极打造乡村特色产业风貌区,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一二三产协同发展的路子。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大市场,实现了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农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可感可及、得到实惠。”聊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周忠伟表示。
2024-11-07 09:44:59
2024-11-07 09:43:03
2024-11-07 09:39:41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