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晨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就要全力做好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
9月29日,“E起兴聊·网眼看民生”网络主题宣传之“不忘初心——红色寻根之旅”专题活动举行,采访团先后走进阳谷县、莘县等革命老区,深入挖掘全市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收获颇丰。
“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首长一声令下,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余人,在位山至临濮集300余华里的战线上开始强渡黄河,我军仅用一天两夜一举突破号称能抵御40万大军的黄河天险。”在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园,讲解员的深情解说把采访团成员带回到那段烽火岁月。漫步在园区的石板路上,大家仿佛看到了当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身影,听到了他们慷慨激昂的口号声。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园位于阳谷县寿张镇沙河崖村,园区共分为刘邓大军渡河指挥部旧址、渡河广场和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馆三部分。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如今的指挥部旧址真实再现了当年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在沙河崖指挥作战和艰苦生活的场景。渡河广场设计为两阶式,代表着刘邓两位首长曾来这里居住过两次,广场中央是按照1∶1的比例采用花岗岩制作的人物雕像,展现了刘邓两位首长带领战士们渡河的情景。纪念馆展厅则通过大量的图片、文字、影像资料,以及当时的一些文物,详细地介绍了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前情后果,共分为战前形势、渡河准备、强渡黄河、拥军支前、刘邓合作等八大板块。
“看到这些珍贵的照片、文物和史料,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斗争的艰辛与伟大,以及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学生马圣琳表示,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她将用文字、图片及视频等方式讲好讲活红色故事,提高聊城红色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步入莘县张寨镇苏村烈士陵园,迎面可见一座高耸的烈士纪念碑巍然肃立,碑体用白色花岗岩砌成,纪念碑底座四周是以苏村阻击战为主题的浮雕,正面镌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抬头仰望,时空仿佛瞬间凝固,80多年前那段烽火岁月再次浮现眼前……
“1941年1月18日,为掩护鲁西党政军首脑机关和群众安全转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三旅特务三营营长钟铭新率九、十两个连在苏村阻击敌人,我部指战员用血肉之躯阻击了10倍于己的日军陆空联合进攻,毙敌300余人,完成了掩护任务。我八路军126名指战员壮烈牺牲,仅8人生还。”说起那段历史和那些顶天立地的英雄,解说员的声音从激昂有力变得沉痛悲伤。
沿着红色足迹继续行进,采访团来到了中共冀南区委员会旧址。“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宋任穷在抗战年代工作、战斗、生活的第二故乡——莘县大王寨镇杨庄村。”跟随解说员的脚步,大家走进一条胡同,胡同口竖着一块指示牌,上面清晰地标注着4处红色景点——中共冀南区委员会旧址、宋任穷居住处、双拥广场、冀南区抗日根据地革命历史陈列馆。
老照片、抗战地图、旧电话机、军用望远镜、破旧军衣……一张张黑白照片、一件件历史文物、一幕幕珍贵影像,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岁月,也吸引着采访团成员的目光,大家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和相机记录。
“未来,我们要深入挖掘红色教育资源,不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力,吸引更多人关注聊城的红色历史,激发大家的爱国情怀,让聊城的红色故事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自媒体代表赵子秋表示。
2024-10-09 10:35:16
2024-10-08 17:01:37
2024-10-08 17:00:56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