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社会 >

功崇惟志,惟有奋发——国庆特别报道之二

来源:新聊城客户端  2024-10-09 10:27:25
A+A-

2024年10月9日《聊城日报》1版

  黄河滔滔、运河悠悠,百舸争流,号角催征。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聊城人民风雨兼程、砥砺前行,为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织就发展多彩经纬不懈奋斗的又一年。

  时光荏苒,岁月峥嵘。从偏居一隅的鲁西小城到现代化的“两河明珠”城市;从1.0版的“东昌湖时代”迈入2.0版的“徒骇河时代”,再到如今大踏步跨越到3.0版“两河时代”;从一穷二白、温饱不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再到如今进入工业化加速期、城镇化扩张期、发展动力变革期、共同富裕破题期,加速驶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75年间,聊城人民栉风沐雨、寒耕暑耘。75年间,聊城日新月异、加速蝶变。

  75年的辉煌历程一再告诉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立邦之本,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总结我国75年来经济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为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通过经济发展推动国家与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总定位、新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咬定发展不放松

  1978年12月召开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由此进入发展快车道,在聊城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大地上,吹响了现代化建设的奋发号角。从那时起,聊城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发愤图强、团结实干,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走上了一条摆脱欠发达、实现现代化的光明大道。

  1979年,当时还称聊城县的许营乡8姑娘植棉组和阳谷县吴海大队,首先推行了“以产定工,包产到组,联产到劳”责任制,拉开了聊城境内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奏。

  1980年秋天,时为茌平县博平公社的杨庄村党支部大院内,新华社记者李锦定格了这样一个镜头:村民杨呈海当年收入达到2200多元,这是当地村民以前几十年才能攒下的钱。杨呈海连同杨庄也因此一同被载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被誉为“继小岗村之后的又一包产到户的典型”,成为改革见证。

  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群众大种棉花脱贫致富,到推进京九铁路、聊城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从抓工业增强实力,到抓三产全面繁荣,聊城持续推动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深入实施质量强市建设,“双招双引”成果丰硕,“放管服”改革全面深化,经济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昔日以粮为主的传统农区,变成了今天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兴城市;昔日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群众,过上了今天的小康生活;昔日的经济发展“慢牵牛”正变成踔厉奋发的“奔腾马”……实践充分证明,抓经济必须坚定不移、一以贯之,抓发展必须自我加压、奋勇争先。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咬定发展不放松,才能掌握工作主动权,不断推进新发展、开创新局面。

  一张蓝图绘到底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聊城积极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深度融入京津冀、中原城市群、济南都市圈等区域发展战略,准确把握“稳”与“进”、“立”和“破”的辩证关系,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向转型要空间,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提升位势能级,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大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敢于啃“硬骨头”、打硬仗,以重点领域和关键节点的突破,不断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持续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纵深推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现代服务业配套完善,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聊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聊城GDP相比2012年几乎翻了一番,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200倍;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1949年的0.15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44.62亿元。发展的动力活力明显增强,市场主体总量突破70万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8%。

  不仅如此,我市扛牢农业大市责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区域文化高地,赋能群众美好生活。守护蓝天碧水净土,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同时,深入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聊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聊城实践迈出坚定步伐。

  三产融合展新姿

  弄潮儿向潮头立。

  迈入新时代,聊城在全面建设农业强市、加快制造业强市建设的同时,加快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提一产、稳二产、优三产。三产融合,融出产业发展新格局,融出“六个新聊城”新图景。

  聚焦打造山东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西部“战略支点”、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两河明珠”城市,聊城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提升城市能级,深化城市精细管理,聚力推进县域突破,不断增强综合承载力和聚集吸引力,全力促进市域协调发展。

  济郑高铁全线开通运营、雄商高铁加快建设,高铁时代飞奔而来;高铁新区建设、东昌路绿色低碳改造,城市更新步伐加快,综合承载力迈上新台阶。“修旧如旧”修缮历史街区,因地制宜改造网红街区,突出特色建设城市书房,城市更有烟火气、书香味,对外吸引力更强。全国半程马拉松精英赛、全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等重大体育赛事陆续举办,“两河之约”文旅推广季、全国首届黄河流域美食文化节、新青年音乐节等重大活动精彩纷呈……

  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是综合性的,关键是找准优势定好位,塑强城市特色品牌。近年来,聊城不断健全完善城市现代治理体系,初步形成了城市秩序、活力与能级协同共进的生动局面。城市能级不断跃升,城市建成区规模提高一倍,城镇常住人口提高三分之一。探索文旅IP与三产融合新业态,把文化与历史结合起来,融合国潮、时尚、艺术、数字等创新要素,持续打造各县(市、区)文旅消费新场景。深入挖掘“最聊城”元素,全力打造独具聊城魅力的城市IP、鲜明标识,全面提升城市辨识度、知名度、美誉度。如今的聊城,正在变为兼具传统与时尚、更加近悦远来的魅力之城。

  发展成果惠民生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座城市的繁荣,不仅要看经济增长速度,更要看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聊城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兜牢民生底线、优化公共服务、繁荣文体事业、坚守安全底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没想到在店门口就能办证,省心又方便,这服务太到位了!”锦云书店的经营者袁云跃没想到,办理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根本用不着“跑腿儿”。日前,东昌府区行政审批服务局联合区文化和旅游局下沉到聊城欣悦购物广场,“组团”为商户提供上门帮办服务。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近年来,聊城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渠道,建成135处“两代表一委员”为民工作室、93处行业党代表工作室,县乡两级全面建成“一站式”矛盾调解中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更加健全。聊城锐意攻坚,下大气力解决不动产证办理难、回迁群众超期安置房建设等历史遗留问题,数十万群众从中受益。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增收,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每年承诺做好一批民生实事,公共服务持续优化,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的好日子越来越有盼头: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重点高职院校扩建升格;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25.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城镇居民达到2012年的1.9倍,农村达到2.3倍。“民生温度”更加可感可触,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75年披荆斩棘,75年沧桑巨变。在聊城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一代接着一代干、一棒接着一棒传,奋发图强的号角始终响彻耳边,推动聊城经济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功崇惟志,惟有奋发。回望过去,聊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中,有多少令人鼓舞的事迹值得讴歌,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值得书写,有多少沧海桑田的变化值得描绘,有多少舒心惬意的情怀值得表白……

  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聊城人民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定,必将开拓出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续写“天下不敢小聊城”的崭新篇章。

  文/记者 王培源 赵宗锋 图/资料图

编辑:李明
校对:苏永乐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