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社会 >

苦念70余年 军人父子“重逢”在烈士陵园

来源:新聊城客户端  2024-08-06 15:22:27
A+A-

2024年8月6日《聊城晚报》4版

  “70多年了,爸爸,我终于找到您了!”8月1日上午,莘县十八里铺镇铺张庄村退役军人张克明,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英烈名录墙找到父亲张保柱的名字时,年近80岁的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他双膝跪地,献上鲜花,摆上从老家带来的供品,伏地不起……

  在烈士陵园,张克明老人展示父亲的烈士证明书

  张克明出生于1945年,这一年,抗日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而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枪炮声也隐隐传来。1947年,时年24岁的莘县十八里铺镇铺张庄村青年张保柱毅然作别妻儿,奔赴革命战场。“我走了,二小。”这是张克明从母亲那里得知的父亲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的曙光已经显现,但是张保柱在淮海战役中壮烈牺牲的消息却传回家中,张克明的母亲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默默承受了这一切。

  父亲牺牲了,他被安葬了吗?安葬在了哪里?随着年龄增长,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张克明心头。但在那个生活贫困、物资匮乏的年代,去寻找这个答案,太不现实了。

  1965年,为了追随父亲的脚步,张克明选择参军入伍,在部队服役6年,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光荏苒,思念绵绵,寻找父亲埋葬地不仅是出于对父亲的思念,更是母亲的临终嘱托,“母亲找了一辈子也没能找到我父亲,带着深深的遗憾离世。我已经快80岁了,我得想办法完成母亲的遗愿。”2021年4月,张克明来到十八里铺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向站长孙俊青求助。

  张克明老人(右三)在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

  自此,帮助张克明老人寻找其父亲埋葬地,成了孙俊青的一桩心事。十八里铺镇共有104名烈士,这些烈士的信息孙俊青熟记于心。信息显示,张保柱生于1924年9月,1947年10月参加革命,1948年入党,生前在二野二纵三营机枪连任班长,1948年11月在淮海战役中壮烈牺牲。退役军人事务部开通“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后,孙俊青第一时间登录,用自己的手机帮助不会用智能手机的张克明老人,一步一步进行线上操作。三年来,孙俊青通过所有能接触到的途径发布寻找烈士信息。2024年7月,孙俊青又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公益寻亲”微信群发布信息。不久,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向其反馈,表示有张保柱烈士的相关信息。孙俊青非常欣喜,但又怕信息有误,就先联系了淮北市及濉溪县的退役军人事务局,通过详细比对,确定烈士张保柱就安葬在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孙俊青马上告知了张克明老人。

  张克明老人(左)在英烈名录墙前祭拜父亲

  8月1日凌晨5点,张克明老人在家人陪伴下,赶往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

  水果、蛋糕……在英烈名录墙前,张克明摆上供品,庄严地完成了祭奠。临走时,张克明从地上捧起融合了父亲骨血的黄土,郑重地带回老家,放置在母亲骨灰旁。

  文/图 记者 刘继林 通讯员 徐君

编辑:李明
校对:苏永乐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