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社会 >

山东琴书(北路)传承人王萌——让传统曲艺“老树发新芽”

来源:聊城晚报  2024-05-28 08:54:19
A+A-

演出剧照

  参加社区宣讲活动

拜师现场

  本报记者 张颖

  “作为一名青年演员,能够参加这么重要的比赛,感觉非常荣幸,同时也感觉压力很大。”5月25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山东琴书(北路)第三代传承人王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正在备战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和团队成员一起排练山东琴书《找红牌儿》,“山东琴书能够登上大舞台,是我们这几年不懈努力的结果”。

  山东琴书又称“唱扬琴”或“山东扬琴”,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王萌介绍,《找红牌儿》是为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创作的节目,讲述的是受到“戴红牌儿”的阿姨帮助,小女孩买雷锋画册,从此便种下了要向“戴红牌儿”阿姨学习,胸前也要戴红牌儿的故事。“不管比赛结果怎么样,能够入围就是对我们的肯定和认可,这几年的努力就没有白付出。”王萌说。

  听山东琴书 领略非遗之美

  山东琴书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分南、北、东三路流行,并有各自的代表性艺人和流派。其中,山东琴书(北路)以济南为中心,广泛流行于鲁西北地区,以邓九如及其创始的“邓派”最具代表性,表演善用方言俚语,于纯朴中显幽默、平易中求韵味。

  随着人们休闲娱乐方式日渐多样化,山东琴书与大多数非遗剧种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和冲击。如何让传统曲艺“老树发新芽”,更好地为时代、为人民服务,让更多人喜欢与热爱,是山东琴书传承人们始终思考并身体力行的事情。

  为更好地宣传非遗、展示非遗,国家一级演员、山东琴书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姚忠贤,近期应邀参加了由聊城市社科联立项的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山东琴书《仁义胡同的故事》”创作团队。作为词曲作者,姚忠贤在《聊城仁义胡同历史考略——兼谈山东琴书〈仁义胡同的故事〉创作体会》一文中写道:把时针倒拨到几百年前的那个时代,用山东琴书这个古老的非遗文化形式,纪实性地去艺术性重述昨天的故事,足可古为今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讴歌新时代新人新事新风尚。“这个作品经优秀青年艺术家王萌一唱,知道聊城仁义胡同的人多了,爱听琴书的人多了,讲仁义和谐与人为善的人多了,仅此足矣!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将作品进一步加工完善,提高艺术质量,更好地去为人民大众服务。”姚忠贤说。

  守正创新 让传统曲艺发“新芽”

  传统曲艺“昨夜雨”,如何浇开“今日花”?王萌认为,传统曲艺的传承与发展,关键是守正创新,要始终坚守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现实生活。

  为使山东琴书这一优秀传统艺术重新焕发生机,2004年9月,菏泽学院成立琴书班,培养山东琴书传承人。2009年,在菏泽学院读书的王萌被姚忠贤挑中,“这孩子条件好,接受能力强,人品也好”。后来,王萌随恩师姚忠贤到济南市曲艺团,加入了山东琴书传习班,毕业后回到了家乡莘县。

  莘县是山东琴书(北路)创始人邓九如的家乡。作为山东琴书(北路)的传承人,王萌自觉承担起了山东琴书的传承职责,不抱怨辛苦,不埋怨劳累,常年参加“非遗项目进校园”、非遗基层培训等活动。她还克服重重困难,与莘县一众文艺爱好者组团唱琴书,在保留传统艺术特质和精髓的基础上,遵循艺术规律与时代要求,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努力将山东琴书传播得更广更远,吸引更多年轻人爱上山东琴书。

  “拜师的时候,老师赠予我一副简板、一对琴锤,还有一张记录着他自己所有唱段的光盘,不仅仅希望我能够刻苦学习、热爱琴书艺术,更希望我能够将山东琴书(北路)在全县、全市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爱上琴书这一传统曲艺。”王萌表示,“守正创新是琴书活的源泉,我要通过创新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琴书、爱听琴书,并加入琴书队伍”。

  守牢主阵地 巧用新媒体

  如果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源头活水,那现代化的传播与表达则能助其浩荡向前、奔流不息。有文化学者提出:“文化不应该是贵族象牙塔里的玩赏,它应该是无所不在、生生不息的一种生活方式。”

  “现在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作为传统文化守护者、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也要跟上时代步伐,要守正创新也要利用好互联网,通过短视频这一传播渠道,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王萌说。为更好地宣传推广山东琴书,王萌学习短视频制作,注册了抖音号、快手号和微信短视频号,不定期推出一些排练、演出的视频,还专门制作宣传视频,进行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推广,实现跨时空、跨地域传播,让山东琴书融入当代生活,展示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现场演出是曲艺最传统的传播方式,能带给观众最为直观的感受与体验,至今仍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王萌和她的团队坚持下乡演出,把传统曲艺文化送到群众家门口。几张简单的桌椅摆在一起,前面铺一块红色毛毡,演出舞台虽然简单但意义非凡。她说:“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发展,只要朝着正能量方向走,这条路就没错的。”

  王萌说,只有付出才能得到回报,只有热爱才会尽最大努力做得更好,她会坚持走好让山东琴书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人民的这条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我要创作更多传递正能量的作品,唱好山东琴书,讲好中国故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李明
校对:苏永乐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