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聊诚评 >

聊诚评丨AI辅助学习,孩子“学会了”还是“学废了”?

来源:聊城晚报  2025-03-05 09:57:03
A+A-

  □ 赵鹏

  当人工智能逐渐渗透进孩子的作业中时,“AI代写”现象引发的争议正在教育领域掀起波澜。小学生用AI生成阅读解析,初中生借智能工具完成作文框架,高中生靠算法攻克数学难题……技术浪潮裹挟着便利与隐患同时到来,我们不得不思考:在AI重构学习方式的当下,孩子究竟是借力成长,还是在技术依赖中逐渐“学废”了?

  从积极角度看,AI确实为教育打开了新视界。AI就像一个超级智能的“学习小助手”。它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量身订制学习计划,就像一位贴心的私人教练。比如,孩子数学题做错了,AI不仅能指出错误,还能推荐类似的题目让孩子巩固练习。这种个性化学习,确实能让孩子们学得更快、效果更好。

  但“硬币”的另一面却让人担忧。某教师批改寒假作文时,发现半数学生提交的排比句呈现出惊人的程式化特征,追问之下才知是AI生成的“考场作文模板”。更令人忧虑的是,部分学生开始用“拍照搜题—复制答案—清除使用记录”三部曲完成作业,这种技术依赖正在消解深度学习所必需的思维耐力。

  问题的本质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使用技术的场景与方式。当AI沦为逃避思考的“枪手”,它便成了思维惰性的催化剂;但当其作为拓展认知的“脚手架”,却能激发更高阶的创造力。郑州市中原区新街坊小学开展的PDC实践项目或许可以参考:该学校的孩子们借助AI分析社区垃圾数据,再通过线下调研验证算法结论,这种虚实结合的学习模式既利用了技术优势,又守护了实践智慧。

  站在教育变革的十字路口,或许我们该摒弃非此即彼的二元判断。禁止孩子接触AI如同因噎废食,但完全放任则可能导致认知能力退化。关键是要建立“技术中介”思维——就像望远镜延伸了人类视野却不能替代观察本能,AI应当成为辅助思考的认知工具而非思考主体。这需要家校共同构建新的教育契约:教师设计需深度思考的开放性课题,家长设定合理的技术使用边界,让孩子在“人机协同”中既享受技术红利,又保持思维活性。唯有如此,AI才能真正成为启迪智慧的钥匙,而非禁锢思想的牢笼。

编辑:李明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5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