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山客
据《工人日报》报道,近年来,市场出现不少宣扬“专属通道,不过保退”“破格申报、保通过”“内部渠道,快速通过”的职称代办机构。尽管有关监管部门的防骗提醒和专项治理持续不断,仍有一些人因想“走捷径”,成了被坑骗的对象。
按照职称申报评审的规范要求,在职工作人员只能通过所在单位的账号进行申报,由所在单位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后上报。自由职业者申报职称评审,可由人事代理机构等履行审核、公示、推荐等程序,但人事代理机构只能报送档案在该机构的人员的职称材料,且职称不能异地参评。
据此,市场上的很多职称代评机构并没有申报职称评审的资格和权限,也不能实现跨地区申报职称,所谓“正规渠道”“全程代评”等都是虚假宣传。当申报人催问申报结果时,职称代评机构又会抛出“评审未过,不予退费或部分退费”等话术,有的甚至直接拉黑申报人,或者关店失联、卷款跑路。
如此,申报人不仅会损失一笔“代评费”,还会因此有了职称污点,甚至付出更大的失信代价。人社部前不久印发的《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提供虚假材料取得的职称会被撤销,并记入职称评审诚信档案库,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记录期限为3年。如果申报人通过职称代评机构购买虚假材料申报职称,就踩踏了诚信底线和法律规则底线。
有职称申报需求的劳动者,应当看清“职称代评”的欺骗性、违法性、危害性和负面后果,增强底线意识、自律意识,自觉予以抵制。市场监管、人社、网信、公安等部门应健全监管机制,形成治理合力,找准执法切入点,对存有虚假宣传、诈骗等违法行为的职称代评机构该查处的查处,该取缔的取缔,该曝光的曝光。监管部门应面向有职称申报需求的劳动者广泛开展法治宣传,增强其防范意识。相关网络平台应采取有效措施,对职称代评机构的违法信息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替代异变词进行筛查、拦截、屏蔽,最大限度压缩黑色利益链条延展的空间。据《北京青年报》
2024-11-01 09:43:14
2024-11-01 09:42:42
2024-11-01 09:42:14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