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吕华清 商贺
“现在正在取酥、消杀,再过10多天就准备让它们冬眠。”11月9日,步入阳谷县赵王河林场杏林生态养殖基地,隐约看见几只蟾蜍在林下草丛中活动。基地负责人李金刚介绍,蟾蜍药用价值高,全身都是宝。蟾酥、干蟾、蟾衣等均是名贵中药材。每亩土地可养殖1万—1.5万只蟾蜍,每年每亩收益达3.5万—5万元。当蟾蜍体重达到100克时,便可提取珍贵的蟾酥。这一过程需要人工操作,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阳谷县杏林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在赵王河林场投资200万元,建设面积100余亩的林下蟾蜍中药材养殖基地,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采用蝌蚪和幼蛙水陆集中精细化饲养与中成龄蛙陆地放养的方式,打造了“林—蛙—菜”的蟾蜍与林木互促互利的良性生态循环养殖新模式。目前,基地已繁育蟾蜍成体30余万只,出品蟾衣60余万张,实现经济效益300余万元,获评山东省中药材生态养殖基地。
地上蛤蟆叫,地下还有“致富路”。阳谷县德鑫蚯蚓养殖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蚯蚓养殖的企业。近年来,该公司先后投资400余万元,建设了3个总面积360余亩的林下蚯蚓养殖基地,利用猪、牛、羊等牲畜粪便、秸秆、生活污泥、蘑菇菌棒废弃料等养殖蚯蚓。蚯蚓每年能收8茬,年产鲜活蚯蚓30余万公斤、干蚯蚓2万余公斤、蚯蚓粪3.2万立方米。“蚯蚓不仅可用作鱼饵、中药材,蚯蚓的排泄物还是优质有机肥。”公司负责人薛洪志说,林下蚯蚓养殖实现了废弃物再利用,还破解了林业经济周期长的弊端,带动周边群众参与林下经济发展。
福芝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则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同时,还通过林地流转和基地务工等方式,让更多人参与到林下经济发展中。负责人席作胜介绍,公司在高庙王镇中孔村承包林地栽培赤松茸,种植工艺简单、适宜在树林中种植,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业废弃物如玉米芯、秸秆等作为原料,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在高庙王镇钟楼村,村民钟保勤的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同样值得称道。他返乡后承包了60亩林地,在林下养殖鸡、鸭、鹅等家禽。林地为家禽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而家禽的粪便则成了树木的有机肥料,降低了养殖成本和禽类病害的发生率。“这种模式提升了家禽和蛋的品质,每年还能带来10余万元的稳定收入。”钟保勤说。
今年以来,阳谷县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将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了“产业+生态”的同步推进,让生态美起来、百姓富起来。近日,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在阳谷县召开现场会,推广阳谷县发展林下中药材生态养殖示范基地的做法。
“阳谷县通过发展林下经济,调整了产业结构,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多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这些成功案例展示了林下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阳谷县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二级主任科员赵贤民介绍。目前,全县发展林下经济近2.66万亩,其中林禽模式600亩,林下种植模式2.6万亩。
2024-11-19 09:11:16
2024-11-19 09:10:57
2024-11-19 09:10:32
2024-11-13 14:35:34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