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专题 > 2024山东(东阿)中医药文化旅游体验周 > 最新报道 >
6月4日《聊城晚报》2版
编者按 当前,国家已出台多个促进和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磅政策文件,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坚实保障,将中医药事业发展推向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聊城作为“两河明珠”城市,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医药人才辈出,中医药事业取得良好的发展局面,6月4日至10日举行的2024山东(东阿)中医药文化旅游体验周即是其生动体现。
为进一步宣传聊城中医药文化,展现聊城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势头和聊城中医药工作者的风采,特开设《中医药在聊城》专栏,讲述聊城中医药故事。敬请关注。
农历逢四、九是聊城铁塔古玩市场大集,有一位面色红润的老人几乎逢集必到,穿梭于人群中,寻觅心仪的老物件。他不时微笑着与相熟的摊主打招呼,有时还应邀坐下为患者诊脉开方。
这位老人就是全国名老中医、山东省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谷越涛。他年逾八旬,仍孜孜以求、笔耕不辍,业余时间最大的爱好是收集有关中医药的文物,意在用更加鲜活的形式弘扬传承中医药文化。
谷越涛在工作中
寝馈岐黄超过一甲子,谷越涛始终坚持“用最少的药味、最小的剂量、最便宜的药物,达到最快、最高的疗效”(简称“五最”),尽显精湛医术、高尚医德,惠及无数患者,这也使其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中医领域的标杆人物。
优等生的选择
从学中医那一刻起从没敢懈怠过一天,主动要求到基层发挥中医药最大价值
1943年2月,谷越涛出生在阳谷县谷岩寨村,在兄弟姐妹六人中排行最小,因此受到“特殊照顾”。“为了培养我成才,在银行工作的大哥把我送到县城最好的小学读书,后又要我报考聊城地区最好的中学,我不负众望,学习成绩一直领先。”
1962年填报大学志愿时,谷越涛想到学中医。“中医与文科有密切联系,尽管我数理化成绩不错,但文科基础更好,最适合了。一想到这里,心里就有一种异样的兴奋和惊喜。我填的第一志愿就是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
接到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谷越涛就到书店买了本秦伯未编写的《中医入门》,这是他第一次接触中医学。“我还没有踏进中医学院的大门,就已经开始了中医的学习,自此没有一天懈怠过。”
当时山东中医学院只招收50名学生,培养方式是6年制本科,录取分数非常高。“我们班的同学都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尽管当时经常吃不饱肚子,但都刻苦学习,从学校领导到各科老师都称赞62级学生的刻苦学习精神。”
1968年,谷越涛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省中医院内科上班,其间和学校的一批教授住在一起。“每天晚饭后,我就带着白天门诊时遇到的问题、疑难病症,请教各位老师。在我刚刚进入临床医学的关键时期,有幸得到这么多高水平老师的指点、教诲,让我能够沿着中医固有的正道一直走到今天。”
1970年秋,谷越涛主动要求由山东中医学院调往阳谷县石门宋医院。“当时我就提出,把我安排到越偏远的地方越好,因为我深知那里最需要中医,也最能体现中医药的价值。我在石门宋医院待了9年,后来被调入新建不久的聊城地区中医医院,就是现在的聊城市中医医院。”
好医生的标准
用最少的药味、最小的剂量、最便宜的药物,达到最快、最高的疗效
寝馈岐黄62年,谷越涛对中医有深刻感悟:“中医学之所以历经千年而延续至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靠的就是疗效。疗效是中医之生命,也是检验一名医生医疗水平的试金石。同时,中医药‘简便验廉’,这也是它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谷越涛到社区义诊
谷越涛在石门宋医院工作时,一名80岁的老人神志不清已持续3天,体温38.5℃,血压240/140mmHg,腹胀大,按之,面有痛苦之色,以竹筷撬开口,见舌苔黄褐厚燥,舌质暗红,5天未大便。谷越涛切其脉沉弦有力,一息近五至,诊断为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浊气上熏清窍而致昏迷,处以大承气汤原方。病人服用两服药后排出如算盘珠大小黑硬粪块五六枚,神志渐清醒,体温、血压均降至正常。
此例病人再一次验证了《伤寒论》药方的神奇疗效,再现了张仲景的描述:“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气汤下之。”不过,谷越涛还有更高的追求,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用最少的药味、最小的剂量、最便宜的药物,达到最快、最高的疗效”。这是医德医术的至臻境界,也只有把辨证用药和济世胸怀升华到这个层次,才能更深刻体悟中医医道的精髓。
一次,一位患者在复诊时对谷越涛说:“吃了你的药,我总结了三个字。”谷越涛问:“哪三个字?”患者说:“少、贱、效。”谷越涛说:“哦,‘稍见效’,效果不大好吧。”患者解释说:“少,是药味少,以前吃的方子,都是二三十味药,没有那么大的砂锅,就用大钢精锅煎药,熬得快干了,倒出来还有三大碗;你这方才十味药,量只是其三分之一。贱,是便宜,以前的药方一服都在四五十元以上,你开的方子一服还不足十元。效,是疗效好,别看药味不多又便宜,还数你这方子效果好。”
一甲子的坚守
不当科长院长,宁做一名甘苦中医,只为能够心无旁骛服务患者、传承中医药文化
上医重道,厚德载誉。随着“五最”诊疗的传播,国内外慕名找谷越涛看病的患者越来越多,一年四季,不管下雨下雪,每逢谷越涛门诊日,大量患者在凌晨即排队候诊,以致发生争吵,影响交通,招来民警进行调解。
依靠坚守一线,数十年如一日地积累临床病案,深入探讨伤寒学术,谷越涛先后在国家和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热入血室证》入选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名老中医之路》(续集一),收录了其行医历程、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2024年5月,谷越涛的个人专著《学医路上见闻录》出版。
谷越涛能够做到临床、著述双丰收,除了天赋、勤奋外,还有对中医的热爱和坚守。在石门宋工作时,山东中医学院的领导曾两次前来探望,劝他回省城工作,他都婉拒了。他到聊城工作,也是在调令下发一年后才到岗的,随后多次婉拒行政领导岗位的任命。“宁做甘苦中医,不当科长、院长。能够躬下身子做一名医生,为患者解除痛苦,为中医传承做点事,这就足够了。”
坚守中医还要走正确的道路,其中关键一点是要多读经典,培养辨证论治的思维。常常有学生问谷越涛有什么验方,他的回答是:“离开辨证论治,从来没有什么验方、秘方。所有的方剂都是针对一定的病机的。没有说明病机的任何验方、秘方都是不可信的,用起来都有很大的盲目性。”
在繁忙的诊疗之余,谷越涛常常翻阅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并奔赴实地考察,这样一方面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颐养性情;另一方面能追根溯源,加深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和认知,拓展辨证论治的思路,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修养。
成无己是宋金时期中医大家,史料记载为“聊摄人”,其故里具体位置不详。20世纪90年代,谷越涛骑着自行车无数次实地考察,最终确定成无己的故里为茌平区洪官屯镇成庄村,解开了一个困扰学界数百年的谜团。这种探究,一如他在行医路上的望闻问切,用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解开无数患者的身体密码,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
文/图 记者 孙克锋 马永伟
2024-06-04 09:51:51
2024-06-04 09:13:44
2024-06-04 09:00:46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