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专题 > 从“繁森”到“繁星” 一个精神坐标30年的传承与闪耀 > 采访团青藏行采访日志 >

4500米高原上的无悔青春 ——从“繁森”到“繁星”主题采访团青藏行采访日志⑧

来源:聊城日报  2024-12-27 20:18:10
A+A-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郭绍隆 大众日报记者 孙亚飞

  西藏,远在阿里,苦在那曲。

  10月24日晚9点50分,从西宁开往拉萨的Z8991次火车启动了,我们将乘车穿越昆仑山脉、沱沱河和唐古拉山,16个小时后才能到达那曲市。

  高兴的是,这列火车有弥漫性供氧,高原反应减轻了,我们有了观赏沿途美景的兴致。

  都说西藏最美的风景不是在某个景点,而是在途中。但因为时间是十月底,目之所及草地枯黄,暖暖的阳光下一路山川起伏、连绵不绝。湛蓝的湖泊、结冰的河流、茫茫的唐古拉山脉、一望无际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还有偶尔出现的野牦牛、野驴和藏羚羊,组成了一幅最美的自然风景画。

  25日下午2点,到达了那曲车站,走出车厢就看到车站上汉藏双语写的“海拔4513 那曲站欢迎您”以及青藏铁路“挑战极限 勇创一流”的鲜红标语。

  还没出站,高原反应如约而至,头疼欲裂、胸口发闷、浑身无力,令人感受到4500米高原的威力。那曲市委宣传部的同志送来手持氧气罐,连续大口吸气,稍微缓解了点难受的感觉。

  来到那曲市融媒体中心,见到了此次采访对象,聊城大学2018届“西部计划”志愿者宋杰和乔石。

  “我毕业于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学的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一时听了西部计划宣讲,去西藏的种子便在心里生根发芽。2018年西部计划招募时,我第一时间报名,并主动申请到海拔最高、最艰苦的那曲服务,要在雪域高原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脸庞圆润、头戴一顶帽子的宋杰笑着说。在来西藏的火车上,他和同学们一起畅想未来、畅谈理想。

  他先后在那曲市新闻出版与广播电影电视局、那曲市广播电视局、那曲市总工会工作。几年来,他结合专业所长与单位需要,参与了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村村通”“户户通”推广工程等,见证了那曲广播电视从模拟信号到卫星信号再到数字信号的跨越。期间,他还参加那曲市巴青县玛如乡杂如卡村脱贫攻坚工作,获评“西藏自治区优秀志愿者”“那曲市优秀志愿者”。此时,他刚调到那曲市城市建设局工作。

  毕业于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乔石,脸上已经有了高原红。2018年来到西藏后,他参与了西藏自治区强基础惠民生第七、八、九批驻村工作,在日喀则市昂仁县亚木乡皮西、萨那达、曲康普村、南木林县达孜乡日穷村从事精准扶贫相关工作。此时,他刚调到那曲市融媒体中心担任时政记者。

  人生是一场负重狂奔,需要在每一个岔路口作出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通往截然不同的命运之路。在海拔最高、发展最为滞后的那曲,宋杰和乔石感受到雪域高原环境的残酷、风土人情的质朴,收获了友情和温暖,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人生的路很长,由衷地希望大家用有限的时间,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人生的路很短,不必委屈自己,大胆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但行好事,莫问前程。”2019年,二人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宣讲会,回母校宣讲时,宋杰看着台下的学弟学妹,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那曲一年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一个是大约在冬季。冬天的那曲温度最低能到零下40摄氏度。”生活上的艰难困苦可以克服,对于二人而言,更多的是对家人的愧疚。奶奶从生病到去世,女儿出生,宋杰都没能陪护照顾。“于我们而言,去西部,是源于梦想和情怀,但留在西藏,则是因为心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二人陆续结婚生子,真正把家安在雪域高原,又主动参加并通过了留藏考试,选择了扎根西藏,用自己的努力为西部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女儿出生后,宋杰为其取了“茜茜”的乳名,希望她如一株羌塘草原上的小草一样,扎根西藏,茁壮成长。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志愿者就应该到基层去,到广大的农村去。我从农村走出来,是农民的儿子,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我也愿意尽我所能去帮助他们。”乔石说。

  雪域高原上有一群像宋杰、乔石一样的青年学子,他们勇敢前行,在高原上书写无悔的青春,用担当践行初心和使命。未来,他们将怀揣着对西藏这片土地的热爱继续奋斗下去,以青春的赤诚,像高山的雪莲,在祖国西部广阔的土地上尽情绽放。

  在4500米海拔的高原,空气含氧量不及海平面的一半。采访结束时,我们的血氧饱和度已经降到了70%,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我们只想躺下。看着眼前的两个年轻人,我不禁想,与西部计划志愿者经年累月的艰辛相比,这点高原反应又算得了什么呢。

编辑:苏永乐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5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