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专题 > 从“繁森”到“繁星” 一个精神坐标30年的传承与闪耀 > 采访团青藏行采访日志 >

从面子美到里子的小村庄 ——从“繁森”到“繁星”主题采访团青藏行采访日志⑦

来源:聊城日报  2024-12-26 20:16:38
A+A-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郭绍隆

  10月24日下午,从刚察县城向西行驶约30公里,来到泉吉乡切吉小区。微风拂面、阳光和煦,蓝天白云下,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广场上高高飘扬,少年们正在篮球场打篮球,村民们正在长椅上晒太阳、唠家常……舒适惬意的幸福生活,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切吉村是个纯牧业村,共232户767人。2010年,切吉村紧紧依托游牧民定居工程,在泉吉乡政府驻地以西的315国道旁建设了一处新村,取名切吉小区。2022年,山东省对口支援建设资金2000万元,实施刚察县泉吉乡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项目切吉小区改造项目,改造切吉小区79户住户,主要内容包括新建广场、篮球场、水厕、器械室、党员活动室阳光暖廊,水、电路改造及配套附属设施建设、美化亮化住户庭院等,极大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

  改造后的切吉小区道路宽阔整洁,农家小院排列整齐,配套基础设施健全。小区院墙做了装饰,处处都是美丽的风景。走进房间,墙壁和顶棚装饰着各种金黄色的纹样,具有民族特色的家具在藏式装潢下格外漂亮,村民脸上漾满幸福的笑容。

  广场上,阳光暖廊由村“两委”办公室延伸而出,汉藏两种文字书写的“山东援建”在暖廊顶上格外醒目。“以前,我们没有像样的村级服务中心,村民开会或者举办活动,都在户外。自从山东援建的阳光暖廊建设好以后,大家在里面搞活动、开会,再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了。”刚察县泉吉乡党委书记金永清笑着说,山东援建不仅改善了切吉村的“面子”,也通过项目建设充实了村集体经济的“里子”。切吉村村民屋顶上,山东援建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后,预计每年给村集体带来28万元左右的收益,让切吉村一跃成为年收入突破50万元的经济强村。

  “今后,切吉村还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立足资源优势,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创新出更多产业发展新路子,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让大家生活更幸福。”聊城市援青干部管理组组长,刚察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副县长孙建德和金永清一边查看村内基础设施,一边嘱咐道。

  “我们充分借鉴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经验,高标准建设切吉村农牧民保障性住房,尽全力让农牧民的生活充满幸福感。”孙建德告诉记者,2022年,聊城市第四批援青干部来青海之前,专门到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参观学习,在大家心中种下一颗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种子,大家都表示,作为孔繁森同志家乡的干部,就要传承孔繁森精神,把山东对民族地区的满腔热情倾注在青藏高原上,为青藏高原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新希望播种在广袤草原,新动能孕育在美丽乡村。现在的切吉小区,“美颜”模式全面开启,乡村振兴蓝图渐渐变成现实,青山绿水之间,秀美活力的乡村新貌愈加清晰,一个“产业更强、环境更美、牧民更富”的美丽乡村正阔步踏歌而来。

  “自从来到刚察,大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我们援青干部更加坚定了扎根高原、奉献高原的信念,让刚察的各族群众都能享受到发展成果。”孙建德说,虽然第四批援青还有半年时间就要到期了,但这只是一个分号,大家还将继续把刚察当成第二故乡,继续发挥聪明才智,为刚察发展助力。

  坐落在青海湖北岸的刚察县,拥有青海湖、仙女湾景区、环湖草原等,风景秀美。但因为地处广袤高原,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等原因使这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四季轮回,青海湖的风声总是在浪尖舞蹈;寒暑交替,仙女湾的鸟鸣不时划过寂寥的心灵。高原缺氧,虽然稀薄的空气让呼吸成为日常挑战,但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来自聊城的一个个援建项目,宛如一朵朵象征着幸福的格桑花,盛开在雪域高原,散发着芬芳、闪耀着光彩!

  婉拒好客藏族同胞的挽留,离开切吉小区的时候已经快17时了。车在回西宁的路上飞驰,4个多小时以后,我们将乘坐火车,奔赴海拔4500多米的西藏那曲市,开启最艰难的一段行程。

  再见,刚察!那曲,我们来了!

编辑:苏永乐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5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