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专题 > 从“繁森”到“繁星” 一个精神坐标30年的传承与闪耀 > 采访团青藏行采访日志 >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郭绍隆
10月24日上午10点,采访团离开藏城幼儿园,来到第二个采访点——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
刚过霜降节气,秋日暖阳勾勒出整齐洁净的果洛藏贡麻民族特色村寨轮廓。走进该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腾志广场,广场中间有一座书本造型雕塑,打开的书上用藏汉双语写着“腾志”二字,上面是一双手托举着一个剖开的石榴,红红的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
一条条宽敞平整的柏油马路直通家门,一排排红砖木门的藏式民房整齐排列,家家户户悬挂的五星红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鲜艳,墙上“听党话、跟党走、乡村兴、人民富”的鲜红大字格外醒目,老人在广场上健身、聊天,妇女在家门口向游客推销农牧区特色产品……这一幅村庄美、村民富、乡风好的美好画卷,是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成果。
走进“藏城之窗”小院,展台上是一件件各具特色的藏族特色产品。“这是我们村委会专门搭建的农特产品展销平台,不仅是十多种本地商品对外展示的‘窗口’,更是‘本土商家’做生意的场所。如今,我们在里屋开设了电商直播间。”该村党支部书记索南才夫旦介绍。
时间回到2021年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果洛藏贡麻村,看望慰问当地藏族群众时动情地说:“看到乡亲们过上幸福生活,我感到很欣慰。”索南才夫旦告诉记者,这些关怀和嘱托,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位村民的心田。大家牢记着总书记的嘱托:“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
时光更迭,使命随行。
“以前在草原上,每家之间至少隔着几公里,村民收入来源只有放牧,面临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用电难、住房难、出行难、增收难等问题。搬到新居后,在聊城援青干部的支援帮助下,不但生活好了,大家视野也变开阔了,思路转变了,发展的机会多了,挣钱的路子更广了。”索南才夫旦说,之前村里没人出去打工,更没人做生意。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出刚察、走出青海,走向更远的地方。“当然,最令我高兴的是,我们村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又回到村里,以最新的理念和头脑来创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在村庄不远处,几座现代化的厂房悄然矗立,与古老的藏式民居交相辉映。这里就是果洛藏贡麻村的精酿啤酒产业建设项目基地。
“入口甘甜,还有淡淡的青稞味,真不错!”在精酿啤酒生产车间里,大家品尝着刚灌装好的“巴扎嗨”啤酒。高原的黑青稞、白青稞经过糖化、煮沸、发酵直至灌装等工序,一罐罐艾尔、拉格风味啤酒就被生产出来。
“果洛藏贡麻村至今保留着特色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传统,青稞类食物更是藏族家庭每餐的必备品。这里有交通便利、民俗特色鲜明、原料丰富、山泉洁净等优势。”聊城市援青干部、刚察县发展改革工业信息化和商务局副局长赵志新介绍,果洛藏贡麻村精酿啤酒产业建设项目是山东省“十四五”农村产业重点援建项目,总投资989万元,年产啤酒950吨,能为村集体增加收入上百万元。
现在的果洛藏贡麻村,风吹草低后见的不再只有牛羊了,处处生机勃勃。一名名学成归来的年轻人,给果洛藏贡麻村带回了新理念、新技术、新发展,还有新的兴旺。红色研学、特色旅游、高效畜牧养殖、啤酒精酿加工、无土栽培采摘、畜副产品加工、文创设计开发等多业态齐头并进,一项项特色产业欣欣向荣。2023年,果洛藏贡麻村集体经济收入187万元,比2020年增长5倍。
从一个贫困落后的传统游牧村落到一个富裕和谐现代村庄,时光在这里见证着一个个蝶变的故事。
“腾志”,在藏语中意为团结。“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团结带领全村群众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把谆谆嘱托化为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站在腾志广场上,索南才夫旦坚定地说,他要带领大家共同努力,让果洛藏贡麻村产业越来越兴旺,越来越繁荣。
2025-01-17 10:29:24
2025-01-17 10:13:45
2025-01-17 10:09:36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2024-12-27 08:40:35
聊城新闻网 2006-2025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