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专题 > 沿着黄河遇见海(第二季) > 融媒报道 >
编者按: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山东省委网信办、省自然资源厅、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黄河河务局主办,济南、淄博、东营、济宁、泰安、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市党委网信办协办,山东广播电视台承办的“沿着黄河遇见海”(第二季)暨“千秋一河大潮阔”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于10月9日-11日在山东举行。来自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山东省内网络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将赴济宁、聊城、菏泽一线,通过蹲点采访的形式,探访黄河文明,寻根齐鲁文脉,让世界通过黄河文化进一步认识山东、读懂中国。
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11日讯 在聊城市高唐县“千年古镇”清平镇之北,“锦鲤小镇”三十里铺镇之南,这片曾经的黄河故道上闪烁着一颗“绿色明珠”,那就是高唐县国有旧城林场。
聊城市高唐县国有旧城林场,总面积1.6万亩,清平省级森林公园就在其中。薛王引河是林场内主要的引水沟渠,经多年运行,大部分河段引水不畅,蓄水困难。前些年,该林场还是高唐城区自来水第三水源地,深机井经年汲取地下水,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形成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区。
面对林场水资源匮乏问题,2023年11月,聊城市高唐县启动“引马入林”工程,把林场西侧马颊河生态水引入林场。该工程总投资300万元,清淤疏挖河道5.177公里,配套铺设林场内董姑庙旱湖引水管涵150米。截至目前,该工程已基本完成,马颊河的水正缓慢有序地流向林场,为该林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
聊城市高唐县沈庄村总人口936人,耕地1100亩,该村紧邻国有旧城林场,以前土地沙化严重,庄稼常年“种一斗收半斗,十年倒有九不收”。为改变村庄落后局面,60多年来,高唐县人民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艰苦奋斗,凿坑种树、荒漠扎根,让“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沙荒地,变成了广袤的省级森林公园,并且,通过创新推广小拱棚西瓜、玉米、高油酸花生等立体种植模式,实现一年三收,探索出一条黄河故道高效种植的致富路,2023年的村集体收入达19万元。
近年来,聊城市高唐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导向,持续发力厚植“绿色家底”,探索发展林果产业、林下经济、旅游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交出了一张“绿富美”生态答卷,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此外,近年来,示范区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黄河故道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突出锦鲤特色养殖、黄河故道高效种植、农文旅融合三大重点,实施六大提升工程,着力打造“业丰、林茂、村美、人和”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新高地。
其中,锦鲤产业园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规划面积3000亩,建设有高标准工厂化养殖车间近3万平方米,养殖企业15家,年产值6亿元,带动从业人员2000余人,吸引东南亚多个国家交流参观。形成了以锦鲤养殖为核心,集科研、育种、电商、比赛、研学、文化为一体的产业链。近年来,示范区依托良好的锦鲤养殖产业基础,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创新发展“锦鲤+”模式,将锦鲤文化产业与休闲渔业、旅游服务融合发展,构建锦鲤全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真正让小锦鲤“游”出大产业。一举赢得了“中国锦鲤看北方,北方锦鲤看高唐”的盛誉。
由于聊城高唐地处黄河故道,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优良,非常适合锦鲤的生长。除了水好,高唐的土地多由黄河冲积形成的,土质肥沃。这种水土环境不仅有助于锦鲤的繁衍和生长,还使得高唐锦鲤在色彩和体型上都具有独特的优势。此外,高唐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助于锦鲤在不同季节都能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
但是,高唐锦鲤起步之初,小打小闹,小富即安,受困于土地、资金等因素,迟迟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为此,自2006年以来,高唐县政府通过科学规划和政策支持,助力锦鲤养殖户提升产量和品质。他们从香港、广州等地引进优良锦鲤亲本,同时加强相关科研机构、院校的合作,引进先进养殖设备,全面提升锦鲤良种工厂化控温培育、孵化、繁殖、疾病防治、水质调节等技术水平。目前,高唐建成全国首个省级锦鲤水产良种场,先后培育出“鲤都”“富贵双色”“富贵三色”“驼背龙”“鑫盛和”等近30个特色锦鲤品牌,年苗种繁育能力达3亿尾,其中高品质锦鲤1000万尾左右,锦鲤品种由百元等级跃至千元乃至万元等级,锦鲤良种选育及苗种培育技术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此外,高唐县还积极组织锦鲤大赛等活动,通过赛事推动锦鲤文化的传播和品牌建设。2015年,高唐县被评为“中国锦鲤第一县”。
闪电新闻记者 李瑞琪 左新新 高唐融媒 陈亚男 报道
2024-10-11 15:10:26
2024-10-11 11:05:48
2024-10-11 11:05:29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