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胸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在中华大地不断涌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为立体展现各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时代》系列主题报道,邀您和我们一起走进城市深处,感受十年巨变,看各地不负伟大时代、筑梦追梦绘就的壮美画卷。
“苏州是一座了不起的城市。”今年72岁的文史专家徐刚毅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苏州人,1993年起,从没接触过摄影的他拿起“傻瓜相机”,用镜头记录着苏州千余条老街巷的风貌。
从黑白到彩色,在徐刚毅的照片中,有古色古香的姑苏老街,也有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一边是青砖黛瓦,一边是灯火霓虹。工业与文明在此处交融,共同织造出独属于苏州发展的“双面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江苏考察,擘画“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宏伟蓝图,赋予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
古色古香的姑苏区与苏州工业园区遥相辉映(央广网发 李志翔 摄)
牢记谆谆嘱托,苏州踔厉奋进。如今的苏州,以江南文化赋能工业发展,留住“姑苏古城”,打造“产业高地”,让苏州的名片不仅是“人家尽枕河”的江南好景,更是依托强有力的工业基础而迅速崛起的工业大市。
十年之约:
打造高能级创新集群 “江南水田”变身“产业高地”
一片“江南水田”崛起为“产业高地”,一个“一号产业”造就的“十年之约”。医学博士杨大俊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变化过程的亲历者之一。
“记得是2006年前后,当时听说苏州建立了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消息,我觉得应该抓住这个大好机会。”杨大俊回忆起当初,感慨万千。
带着满腔热情,2009年杨大俊来到苏州,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始从事创新药物的研究。“我在创业伊始就选了一条比较难的路。”杨大俊坦言,当时面临着创新药基本被外企垄断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杨大俊毅然选择自主研发创新药。
要做原创,要做全球创新。这是杨大俊给自己定的要求,也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生物医药产业很特殊,它需要大规模和长期的投入。”十年磨一剑。2019年10月,杨大俊参与创办的医药企业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其研发的某一领域临床开发品种也在全球占据了先发优势。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大道中轴线(央广网发 陈雨禾 摄)
2021年,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对全国215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排名中,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第一。继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之后,生物医药成为苏州工业园区又一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作为当今世界最具爆发力的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不仅是苏州工业园区面向未来的产业,更是整个苏州的“一号产业”。
苏州锚定生物医药作为当地的“一号产业”,赋能未来可持续发展。苏州工业园区科创委产业处副处长王正宇告诉记者,“一号产业”在苏州的发展经历了十几年的前期研发和投入,如今逐渐步入了收获期。目前,苏州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3800余家,生物医药产业规上工业产值达到2002亿元。
以“一号产业”为代表,近年来苏州的工业结构不断优化,高能级科技创新载体成为苏州经济稳健发展的根基。
“蓬勃发展的苏州工业,离不开当地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打造。”苏州石湖智库研究员、博士胡艺表示,近十年间,苏州工业经济发展载体也已逐渐由企业转变为产业集群。“一号产业”就是苏州大力发展“高能级新型产业集群”的有力例证。
从“江南水田”到“产业高地”。2021年,苏州工业园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02亿元。这片曾经的洼地农田,以苏州3%的面积,创造了全市约15%的GDP。
新型产业集群及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带动城市风貌的巨变。
2012年在建的苏州地标建筑之一“东方之门”(央广网发 查正风 摄)
2022年“东方之门”及周边夜景(央广网发 何瑾 摄)
“10年前,苏州奥体中心前还是一片洼地,现在已经建起了市民广场。”对于苏州工业园区近十年的发展变化,当地派出所民警陆晨瑶深有感触。陆晨瑶从警17年,2011年来到苏州工业园区生活和工作。十余年间,陆晨瑶工作在基层一线,见证着园区的变化。
一个工业园区,就是一个产业新城。十年之约,不仅是过去十年苏州在工业发展道路上迈出的坚定步伐,更将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续写更美华章。
新旧之变:
“老企业”走上“新赛道” 多产业链打通发展经脉
一家靠生产洗衣机控制板起家的乡镇企业,如何在十年内实现销售额从3亿元到36亿元的飞跃?
日前,记者走进苏州相城区的一家“老企业”,在这里探寻到了企业的发展密码。
走进该企业的“智能工厂”,19条智能柔性和自动化生产线全速生产,看板实时显示车间信息,工人们用平板电脑扫码采集数据,产品即可被自动化生产出来。这家创立于1989年的企业在政策引导下,求新求变,踏上了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道路。
如今,该企业产出的电子控制器在智能家居、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及医疗产品等领域多有应用,供货于各大企业。
“智能工厂”内工人们扫码采集数据(央广网记者 郑楚豫 摄)
“10年翻10倍,靠的就是数字化的大规模应用。”企业负责人耿明告诉记者,“在‘智能工厂’,以前6个人的活现在1个人就能完成,生产效率提升了20%。此外,企业销售额从20亿元提升到30亿元的过程中,企业人员是基本没有增加的,但技术人员的占比却明显提升了。”
企业“智能工厂”里的“工业4.0”景象是苏州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的生动实践。2012年“工业互联网”概念首次被提出。伴随着工业互联网浪潮的到来,苏州积极推进“智改数转”,带动老企业竞速数字经济新赛道。
汽车零部件智能化生产线(央广网记者 郑楚豫 制)
苏州对于“不敢转”的企业,主动讲解政策,注入扶持资金,把企业“扶上马”;对于“不会转”的企业,政府上门培训,组织到标杆企业集中学习,为企业“送一程”;对于“不想转”的企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送咨询上门“问诊”。达不到转型标准的企业,通过“腾笼换鸟”,将土地和优惠政策让给符合条件的企业,加速产业置换。
“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再配合苏州“柔刚并济”的政策举措以及雄厚的产业基础,让“老树”发出了“新芽”,推动一批老企业在新时代实现了新蜕变。
吴江区盛泽镇,一个面积不到150平方公里的小镇,因为孕育了2家世界500强企业而声名远播。其中一家起步于纺织面料的苏州本土企业,逐渐打通了“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纺织面料全产业链,不断突破原材料的“卡脖子”问题。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该企业位列第75位。
纺织智能化生产车间(央广网发 汤方明供图)
“实现全产业链以后,最直观的优势就是产业协同性大大提升。”该企业总经理助理汤方明感慨道:“企业在各个环节当中,既是供方又是应用方。在全产业链的布局下,每个环节相互的协同作用就更有优势。”
同样的例子在苏州航空航天产业链上也在上演。2022年6月,空中客车中国研发中心签约落户苏州工业园区。苏州下辖各区市握指成拳、协同布局航空航天产业链。太仓,致力培育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昆山、吴中,主攻民营航空部件加工;张家港、常熟,聚焦航空标准件和新材料;吴江区,聚焦航空高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领域;相城区,打造航空航天材料、航空发动机等产业……
这一发展路径充分显示出产业链齐全带来的发展优势。目前,苏州是国内工业体系中制造业门类最全的城市之一,在国家工业行业分类标准41大类、201中类、581小类中,苏州分别拥有35、167和489类。在苏州,各区域也在着力打造全产业链发展。苏州十个板块通过不同的产业集群,共同走出了一条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依托完备的产业体系,苏州正在从“世界工厂”快步迈向全球高端制造业基地。新旧之变,是转型发展的求新,也是继往开来的奋进。
苏州之路:
区域协调发展 江南文化赋能苏州产业
苏州,因其悠久的城史,被文人喻为“白发苏州”。而“白发苏州”的故事,可以从两位老人讲起。
其中一位便是开头提到的文史专家徐刚毅,苏州当地人亲切地称他为“硬核刚叔”。
2008年和2017年修缮前后的阊门附近老建筑(央广网发 徐刚毅 摄)
“吴趋自有始,请从阊门起。”“硬核刚叔”的“刚”也与这座苏州阊门息息相关。1998年,苏州阊门及周边的31幢老建筑面临着拆迁改造。“刚叔”为了保住阊门老建筑,多次写信建议,四处奔走呼吁。
“两千多年的城,交到了我们手里,我们没有理由不保护好它。”最终,徐刚毅的坚持得到了回应,老建筑被保留下来。整个重建过程历时8年,徐刚毅每天都在用日记记录着古城一点一滴的变化。看着多年的努力有了结果,徐刚毅心中感慨万千。
“我们看到的都是前人留下的,我们拿什么留给后人?”这是一位72岁老人多年的自省,也是历史留给时代的追问。
有人在保护,也有人在传承。
在苏州姑苏区观前街旁边的小巷子里,有一家糖粥店。店主人陈瑞陆今年68岁,每天早上四五点钟,陈瑞陆就开始准备熬糖粥。“起早贪黑还不如店租收得多,但不管赚钱还是亏钱,糖粥这个苏州民间小吃的手艺要传承下去。”
六代人,一家店。从挑扁担摆摊,再到开起店面,几百年来,糖粥小店迎来送往,用一碗碗绵甜的糖粥,为一代代苏州人留住家乡的“老味道”。
观前街上以陈瑞陆和师爷为原型塑造的人物铜像(央广网记者 郑楚豫 摄)
“你看这个卖糖粥的铜像,左边是我的师爷,旁边那个小孩就是小时候的我。”如今,陈瑞陆在闲暇时仍旧习惯到老街上转一转,看看熟悉的街道,感慨山水城林依旧,老城风韵犹存。
苏州,古今之地、俯仰之间,皆是江南。传承2500年,苏州古城是全国唯一一座在原址上不曾变迁过的城市。苏州古城保护跳脱传统思维,提出“保护古城、发展新区”,科学谋划、先行先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古城保护工作体系,使得苏州风韵的核心得以保存。
保护古城留好苏州文脉,在苏州工业经济的区域协同发展中,提升文化软实力与发展工业经济硬实力同等重要。
苏州树立古城保护理念,留住千年文脉(央广网发 李志翔 摄)
苏州下辖十大板块,包括5个区及苏州工业园区,代管4个县级市。其中既有主打古城保护的姑苏区,也有群星闪耀的县域经济。
“以前都说苏州是‘散装’的,4个区县各自为战。”研究员胡艺告诉记者,最近几年,苏州提出通过“内聚外联”打造“大苏州”,通过交通、通讯领域等基础设施及相关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区域分工加强产业协作,力求实现“散作满天星 凝聚大苏州”。
2011年,苏州GDP突破万亿元;2020年,经济总量迈入“2万亿元”时代;2021年,以2.27万亿元的经济总量领跑江苏。2022年,苏州下辖的4个县级市在全国百强县中全部进入前十位,其中,昆山连续18年位居全国百强县第一。
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如今,苏州各区县以联动谋求发展,共同助力苏州再腾飞。
在胡艺看来,随着苏州十大板块点轴面创新互动起来,借力长三角一体化和沪苏同城发展,苏州产业集群发展有望迎来新的爆发式增长。以“江南文化”赋能商业品牌,也可望成为苏州经济新的增长点。
平江路街区水巷泛舟,吸引游客打卡拍照(央广网记者 郑楚豫 摄)
什么是苏州?这里有古老湖风穿过园区楼宇,有小桥流水环绕寻常人家;这里在镌刻着历史,也在创造着奇迹;世界级产业集群在这里加速崛起,发达的工业经济激扬古城新活力。
新时代下的苏州,可读的是多年来苏州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的坚实步伐,也是苏州为实现一代代人对幸福生活的期盼所交出的时代答卷。区域协同,古今辉映,共造姑苏城。
百家读城:
为什么爱苏州
□ 叶放
为什么爱苏州,因为叫天堂,而且还在人间。
一座具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城市,从东吴建城池,到南宋刻城图,从吴门、姑苏,到平江、吴趋,始终以水乡泽国作为地域形象的标志。
鱼虾满仓,稻谷飘香,草木茂盛,一个“蘇”字写出了这里有最根本的生活资源,可以是最理想的生活场所。
风水宝地,规划合宜,一幅碑刻的《平江图》,勾划出宋代苏州的井然有序。
物产丰盈,市井发达,一幅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展示出明代苏州的繁荣富饶。
景象清嘉,百业兴旺,一幅徐扬的《姑苏繁华图》,则呈现出清代苏州的太平盛况。
而1298年至1299年的元朝初期,在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被称为神话的游记中,就对园林众多的苏州,写下了“处处景色秀丽,让人疑为人间天堂”的美誉,于是,这方好生活的乐土逐渐为世界所关注。千百年来的朝代变迁,这里随时演绎着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的平凡岁月,也随时演绎着宠辱不惊自得其乐的平常生活。
对苏州人来说,人间天堂不仅是美妙的文字,更是实在的日子。
一方面无数的能工巧匠,以苏帮手艺为我们提供了苏式生活的审美内容,从苏帮菜肴、苏帮茶酒、苏帮小吃、苏帮船点,到苏帮玉雕、苏帮核雕、苏帮剧装、苏帮灯彩等等;另一方面无数的名家高师,又以苏州艺术为我们提供了苏式生活的美学系统,从苏州园林、苏州盆景、苏州扇子、苏州年画,到苏州刺绣、苏州缂丝、苏州评弹、苏州昆曲等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由此可见,苏州的魅力,正是来自苏州人生活的艺术和智慧。
一座活色生香的城市,以幽雅润泽为形象,钟灵毓秀为气质,也以温婉恬淡为性格,怡然放逸为情怀,更以尚文崇德为思想,乘物游心为理念。
苏州人把一天天的小日子过得像一幅幅的双面绣,简单又细腻,素朴而精致,更有甚者,苏州人还给物质的生活赋予了精神的寄托,载道而于器,乘物为游心,柴米油盐过出了诗情画意。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幅可穿、可吃、可宿、可游的生活画卷。毫无疑问,小日子才是好日子,苏州人的生活真理就是过好每一个小日子。
所以为什么爱苏州,因为人间天堂果然是最适合生活的地方。当你发现自己爱上了苏州,那么恭喜,好日子不远了。
(作者系苏州籍知名文化学者)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夏凌云
统筹:陶玉德
记者:郑楚豫 庄滨滨 王姝姝
编审:陈金莲 孔明
视频:郑楚豫 庄滨滨
2024-04-26 09:23:01
2024-04-26 09:21:05
2024-04-25 16:52:55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