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时事 >

【大时代】南宁:擦亮生态绿城“金不换”招牌 构建向海图强“水陆空”枢纽

来源:央广网  2022-09-19 10:16:52
A+A-
分享

  编者按:“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胸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在中华大地不断涌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为立体展现各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时代》系列主题报道,邀您和我们一起走进城市深处,感受十年巨变,看各地不负伟大时代、筑梦追梦绘就的壮美画卷。

  央广网南宁9月17日消息 “欢迎来我们泰国展馆品尝榴莲。”9月16日,第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开幕,来自泰国苏梅岛的泰露露在展位卖力吆喝。泰露露2010年到南宁留学,此后至今每年都参加东博会,她说:“东博会让更多泰国人认识南宁,了解广西,从而喜欢上了中国。”

  这些年来,南宁充分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平台的优势,描绘了城市发展的新画像,展现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实现多方共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广西考察,多次就广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指明方向。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十年来,南宁牢记殷殷嘱托,奋力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答卷,GDP从2012年的2503.55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5120.94亿元;外贸进出口总值从2012年的41.47亿美元提升至2021年的1231.92亿元人民币,跻身全国外贸50强城市。

  “南宁渠道” 扩大东盟“朋友圈”共谋发展

  “前些年,我们通过东博会这个平台找到了商机,今天,我们又来参展了,希望能把我们的产品卖去更多的地方。这次展会,推出了不少高科技和新技术,或许又能给我们带来启发和机会。” 9月16日,绿城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展区里,南宁本地企业家黄康华说。

  当天上午开幕的第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首次设立中央企业展区、跨境电商及新零售展区、新能源汽车展区、文旅康养展区、东盟和RCEP精品展区等多个展区。众多黑科技和新技术纷纷亮相,这也让不少参展企业看到了更多可能和商机。

  南宁城区装扮一新喜迎第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到来(央广网发 丁韬峻 摄)

  “之前在东博会上,了解到东盟国家需要小规格的设备,我们就专门生产了‘迷你产品’。”黄康华介绍,目前其企业生产的产品已销售到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东盟国家。

  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为这座城市赋予了新的功能——“南宁渠道”。近十年来,“南宁渠道”持续升级,让不少企业进一步打开东盟市场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东盟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

  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设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央广网记者 黄月芬 摄)

  今年的东博会现场,记者再一次见到了泰露露,她是广西大学泰语外教,是东博会的老熟人了。“我参加东博会的身份一直在变化。刚来南宁留学时,是去观展、购物;读博的时候,去做翻译;参加工作以后,我以东博会为切入点,进行跨境电商研究。”泰露露说。

  “东博会上,来自东盟各国的商品琳琅满目,我每年都会逛展购物。”南宁市民黄女士说,这十年来,中国—东盟博览会给南宁带来的变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如今在超市、零售商店、菜市场等场所,都可购买到东盟国家的特色产品。

  十年来,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开放平台,越来越多东盟国家特色商品打开了中国市场。

  第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9月16日开幕,南宁展台的工作人员展示南宁特色文创产品(央广网记者 唐志强 摄)

  为持续拓宽“南宁渠道”,2019年8月30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揭牌运行。

  如今,行走在南宁片区里,时刻感受到“南宁加速度”在生动演绎。

  “我们是南宁片区第一批享受带方案出让、拿地即开工政策的企业。”南宁片区首批入驻企业代表董维军介绍,按以往的经验,企业从开建到数据中心建成,一般需要五年时间,但其企业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只用三年就建成了,节省了近2亿元成本。

  南宁五象新区总部基地发展对比图:上图:2015年,开建时情况(央广网发 周思羽 摄);下图:2022年8月,这里已高楼林立(央广网发 雷月仙 摄)

  “未来,我们将着力把这里打造成中国—东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发展高地,推进‘南宁渠道’全面提质。”南宁市五象新区(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管委会协调指导局副局长毛鑫表示。

  碧水长流 幸福绿城“颜值”高“气质”更佳

  清晨,太阳初升,绿植环绕、鸟语花香、水波清澈的南宁那考河格外清爽。

  家住那考河社区的张维华领着小区文艺队的队员,来到河岸边的小凉亭,欢乐地唱起最近新学的广西民歌。

  2017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宁考察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项目时指出,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要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基本目标,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

  “我从2015年开始就参与那考河治理,主要负责项目的建设工作,至今已经有七年了。”南宁北排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工程合约部部长韦海波说。

  治理中的那考河(央广网发 南宁北排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供图)

  “那考”在壮语里的意思是美丽绿色的水田,寓意着环境优美。但在二十多年前,那考河却被称为“臭水沟”。

  韦海波是土生土长的南宁人,在他的印象里,治理前的那考河特别脏乱,未经处理的各类污水直排到河道内,黑乎乎的水流仿佛是城市的一道伤疤。

  “针对以往内河整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全流域治理’和‘海绵城市’相结合的治水理念,对那考河开展实施全流域综合治理。”南宁北排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柏春荫说。

  这些年,那考河不断打造河道“水下森林”,让水里的动物、微生物有更好的栖息空间,现在白鹭、黑水鸡、野鸭是这里的常客。

  那考河从昔日的“臭水沟”蜕变为风景秀丽的景区(央广网记者 黄月芬 摄)

  “环境好了之后,越来越多的市民来这里休闲、娱乐、运动,特别是周末时游客络绎不绝,目前每天人流量约1200人次。”柏春荫介绍。

  在“那考河模式”带动下,南宁沙江河、心圩江、水塘江等一批运用新模式治理的内河治理完成,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015年至今,南宁市累计投入400多亿元开展内河综合治理,市区总长度为99.4公里的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实现生态修复。

  治理一条江,发展一座城,幸福千万家。

  “我来南宁的第一感受,就是觉得这里到处流淌着绿意,在这里生活很舒服,心里很平静。”来自韩国的许载炯说,他去过很多城市,最终选择在这里定居。

  如今,许载炯不仅在南宁成功创业,经营多家烤肉店,还娶了一位广西媳妇,组建了美满的家庭。

  南宁四季常青,有“绿城”的美誉(央广网记者 唐志强 摄)

  长期以来,南宁切实守护好这方碧绿、这份纯净,努力打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宜居家园,让市民收获满满幸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绿色动力。

  这些年,南宁先后获评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连续三年荣获“美丽山水城市”称号,入选2021年全国城市体检样本城市,良好生态带来的幸福感充盈着绿城南宁的每一方土地。

  向海图强 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枢纽

  2022年1月1日零点刚过,随着汽笛声响,满载800多吨货物的X9101次集装箱班列从南宁国际铁路港开出,一路朝着终点站越南河内进发。

  这是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后,我国首趟开往RCEP成员国的国际货运班列。

  我国首趟开往RCEP成员国的国际货运班列从南宁国际铁路港发出(央广网发 冯登海 摄)

  “南宁国际铁路港自2018年5月开通运营以来,累计到发货物1218万吨,每年到发货物量约270万吨。”广西宁铁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坚强介绍。

  来自东盟等多个国家的货物通过海运入境,再经铁路港进入到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

  RCEP协定生效后,进出口货物的成本降低了,运输时间也缩短了。中国南宁—越南河内班列运行时间之前需要72小时,目前仅需约24小时,运行时长减少40多个小时,基本实现了次日可达。

  东盟水果更是实现了从海运、陆运到空运的飞跃,加速度进入中国市场。

  今年5月13日,广西对RCEP成员国水果进口航线正式通航,进一步扩大了南宁乃至广西在中国进口生鲜方面的影响力。榴莲、山竹等水果通过“空中快速通道”,不到一天时间,便可从泰国、越南等RCEP成员国运抵南宁,销往国内各大市场。

  南宁五象新区一家超市内,售卖泰国椰青等进口水果(央广网记者 唐志强 摄)

  “我来南宁七年多了,一直从事外贸工作,很久之前,我就期待着这条航线的开通。”南宁一家外贸公司负责人俞明金说,未来,他想借助便捷通道,带动更多供应商一起发展跨境贸易。

  陆空联动,多式联运,物畅其流……

  广西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通衢东南亚,既是我国西部唯一有出海口的省份,也是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邻的省份。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广西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壮乡首府南宁,在这一大格局中承担起了历史重任。

  繁忙的南宁国际铁路港、水果物流航线,正是南宁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积极融入国家开放发展大局的一个个生动缩影。

  十年来,南宁全力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铁路建设保持快速增长,航道及港口码头建设快速推进,航线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

  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南宁强化“项目为王”思维、枢纽经济思维,在构建“双循环”新格局中发挥枢纽的综合价值。

  2020年7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航局批复同意建设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这是我国第16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也是首个定位为面向东南亚的区域航空枢纽。

  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以来,充分借力航空枢纽作用,加快打造航空物流、航空维修制造、临空高新技术、临空商务等临空产业集群,吸引了一批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

  在聚焦“空港”“陆港”优势条件的同时,南宁还不断完善枢纽集疏运体系。平陆运河的立项建设,让南宁补齐水路运输的发展短板,推动“水陆空”三大枢纽港联动发展。

  8月28日,国家规划的重大项目、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正式开工建设。平陆运河始于南宁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经钦州灵山县陆屋镇沿钦江进入北部湾,运河全长约135公里,其中南宁段约20公里。

  平陆运河建成后,将使河海相通、陆海相融,南宁港通过平陆运河经北部湾港出海,比经西江从珠三角港口出海缩短约560公里。如此大宗货物物流成本会显著降低,将为南宁的向海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增长活力。

  平陆运河起点位于南宁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央广网发 横州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以前广西的水往珠江流,平陆运河建成后,我们的出海口以南宁为汇聚,从钦州港出海,如此一来运河的作用就很重要,特别是对于面向东盟的贸易。”南宁片区首批入驻企业家代表董维军分析,运河修通以后,南宁作为国际物流枢纽的作用和优势将更加明显。

  数字广西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广西信息化发展组织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钟穗认为,当物流枢纽建设以后,相信下一步就是建立信息与数据的枢纽,构建面向东盟的设施互联数据互通枢纽,南宁在其中也将大有可为。

  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一幅风生水起、蹄疾步稳的南宁开放发展新画卷跃然呈现。

  南宁:稻作文明的包容情怀

  □朱千华

  南宁古称“邕州”,元朝泰定元年,改称南宁,今仍有邕宁、邕江等古地名存世。“邕”字极形象,波光粼粼的水边之城。水为古邕江,邕江是南宁的母亲河。有水就能孕育生命,先是出现巨猿,然后出现野生稻。南宁是稻作文明的故乡,是野生稻的天堂,隆安县娅怀洞已发现16000年前的稻属植硅体,这是目前我国最早的稻属微体化石。

  千百年来,南宁先民对于水稻年复一年的精耕细作,使得邕江流域成为世界稻作原乡。有稻就有米,米除了煮饭蒸酒,更多被加工成米粉,成为百姓日常主食。南宁因其丰富的米粉文化,成为举世闻名的米粉之都。

  街头巷尾,粉店里人满为患,店家就在外面空地上摆桌。实在没有座位,顾客就索性在榕树下蹲着吃,路边停满了宝马奔驰、摩托车、自行车。无论是老板还是伙计、白领还是草根、开车的还是拉板车的,此时都能心平气和地在一个屋檐下并排而坐,津津有味地享用米粉。

  这是我来南宁之后看到的最奇怪、最不可思议的一幕情景。

  这时,我才惊讶发现,米粉具有一种强大的亲和力,让所有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身份的人拉近距离。我在南宁生活的时间越久,这种场面见得就越多。

  后来,我终于明白南宁何以成为首善之区、东盟经贸中心。正是南宁米粉的亲和与包容,让南宁形成了“不排外”的性格特征。

  不排外,这样的城市具有包容、吸收、接纳新生事物的品格。2022年,是我扎根南宁生活第十六个年头。在这十六年里,我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了南宁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如南宁东站的建成、地铁1-5号线开通运营、五象新区的拔地而起等。

  南宁雅称“绿城”,生态环境优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是一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到目前为止,南宁已成功承办了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形成了中国与东盟之间交流合作的“南宁渠道”。

  如今的南宁,正处在北部湾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粤桂黔滇川高铁经济带等多区域合作交汇点,处在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东盟经济圈结合部的有利位置,承担着加快高端要素汇集,提升辐射带动功能,推动形成区域发展增长极的重要国家使命。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南宁人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包容的情怀,努力将南宁打造成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成为“一带一路”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枢纽城市。

  (作者系《中国国家地理》特约作家,岭南文化研究者)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夏凌云

  统筹:陶玉德

  记者:唐志强 黄月芬

  编审:陈金莲 安琪

  视频:雷琦竣

编辑:孔祥雷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