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时事 >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来源:《求是》2022/17  2022-09-01 13:10:37
A+A-
分享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求是》杂志编辑部

  时光镌刻坚实的步伐,历史见证壮阔的行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过党和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刻,我们党即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二十大要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重点部署未来5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强调“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推进的是什么样的现代化,通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应该怎么走,如何开好局、起好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思考和谋划的重大问题。2020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讲话,从“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握好几个重要着力点”、“提高党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等5个方面,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阐明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

  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搞好这5年的发展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在全党全国上下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浓厚氛围中,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必将进一步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大势,科学把握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才能掌握主动、赢得未来。

2022年8月21日,中欧班列(西安—汉堡)从西安国际港站开出。至此,中欧班列2022年累计开行10000列,较2021年提前10天破万列;累计发送货物97.2万标箱,同比增长5%。 新华社发 唐振江/摄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着怎样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对形势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登高望远、洞察大势,深刻指出,“既要看到我国发展总体态势是好的,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取得新的伟大胜利,也要看到当前诸多矛盾叠加、风险挑战显著增多,我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发展观,看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现象下的本质,做到临危不乱、危中寻机、开拓进取、开辟新局,更好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民粹主义、排外主义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在世界大变局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成为世界格局演变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准确认识决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走向的关键因素,牢牢把握战略主动”。

  ——从国内看,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是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积极拓展发展新空间”,并重点从3个方面对我们面临的困难挑战以及有利条件作出深刻分析、提出应对要求:

  第一,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系统性。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存在失衡现象,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是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发展任务仍然很重”。总书记强调,推动解决这些问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既积极有为又持之以恒努力;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系统观念,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产销量和保有量位居世界前列。2022年1—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27.9万辆和319.4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图为7月6日,满载新能源汽车的货车从广西柳州汽车城一物流基地旁经过(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黎寒池/摄

  第二,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针对性。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面对这些新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很多需求过去并不是紧迫的问题,现在人民群众要求高了,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工作水平也要相应提高”。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三,深刻认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信心。我国经济面临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外部冲击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碰头等多重影响,困难前所未有,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面对重重困难,我们的信心和底气来自哪里?习近平总书记从“根本保证”和“根本依托”两个方面作出深刻阐述,即:“党的坚强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我国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丰富人力资源、完整产业体系、强大科技实力,以及我国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是我们推动经济发展和抵御外部风险的根本依托”。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科学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们的判断是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机遇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有复杂性、全局性,挑战前所未有,应对好了,机遇也就前所未有。”

  机遇与挑战相伴相生。在急剧动荡、乱变交织的世界危中寻机、转危为安、化危为机,方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便是一个典型例子。面对疫情的巨大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奋力抗击,不仅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健康,而且最大程度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我国何以成为“全球抗疫成功的典范”,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何以“实现更快跃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其中的经验和道理,要好好思考和把握”。

  重要战略机遇期,由内外部因素综合塑造而成,内因更具决定性意义。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明我国发展具有“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即: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这一重大论断,对新时代新征程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和显著优势进行了精辟概括和深刻阐释,把我们党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认识和把握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实践一再证明,能否在历史关键节点判断准、利用好战略机遇,将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产生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昭告全党:“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是一场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奋斗的接力跑,必须经由一系列任务不同、接续推进的发展阶段才能最终达成。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奋勇开拓,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深刻阐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意义,强调“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近代之后,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但都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带领中国人民找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孜孜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艰辛历程,深刻指出,“我们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今天,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特别是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突破,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备了更有利的条件、更坚实的基础。

  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5个方面精辟概括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庞大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所有人共富还是少数人富裕,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区别。我们既坚持做大蛋糕,又注重分好蛋糕,使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日前,北大荒集团闫家岗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稻田画正式对外开放。该片稻田应用了5G核心网加上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感联智控”。图为2022年8月20日,游客在示范区观光并了解农业科技。 新华社记者 张涛/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走的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道路,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否则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可承受”。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中国始终坚持在维护世界和平中推动发展,在推动发展中促进世界和平。我国的现代化之路与奉行霸权主义、扩张主义的西方现代化有着本质的不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川藏铁路建设稳步推进,沿江沿海等交通战略骨干通道重点路段、广州深圳等一批枢纽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华龙一号”等重大工程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产业链供应链提质升级,根基强壮;抓项目促投资、挖潜力促消费,疏梗阻补短板,畅通经济循环,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1%,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9.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17.4%……

  2022年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多措并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总书记强调,“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

  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并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等3个层面,对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全面分析和阐释。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从根本上说,“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操其要于上”,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也要“分其详于下”,把握工作着力点。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主要从6个方面对如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这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重要基础。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必须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雄厚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推进深层次改革和强化政策引导,着力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本立足点,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夯实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基础。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这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要把这个问题放在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加以认识,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更好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总书记要求,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为科学家和留学生回国从事研究开发、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环境和服务保障,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国效力。

近年来,以植保无人机为代表的智能化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推动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安全。图为2022年8月1日,中国制造的大疆农业植保无人机在泰国黎逸府喷洒农药(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王腾/摄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这是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的迫切需要。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再次证明制造业对国家特别是大国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意义”。总书记要求,要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对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进行系统梳理,加快补齐短板,逐步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实现自主可控;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企业根植性,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即使向外转移也要想方设法把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也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头重头在“三农”,基础和潜力也在“三农”。总书记要求,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坚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总书记特别强调,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是“三农”工作头等大事,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为进一步激发消费需求、鼓励夜间经济发展,2022年7月15日晚,“2022北京消费季·夜京城”活动启动。图为7月16日,游客在前门大栅栏商业街游览。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摄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联结点。我们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变化,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总书记指出,“优化分配结构,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一个关键环节”。总书记要求,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切实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统筹发展和安全,对在复杂环境下更好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把握好开放和安全的关系,织密织牢开放安全网,增强在对外开放环境中动态维护国家安全的本领;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党。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形势越是复杂、任务越是艰巨,越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做到令行禁止”,要求把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方面,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样的大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强调“能否应对好这一大变局,关键要看我们是否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于世界大变局中开辟我国发展新局,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总书记强调,“要强化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因应情势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战略策略,加强对中远期的战略谋划,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党和国家最深厚的根基。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弘扬实事求是的作风,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抓好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总结和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百年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教育培养特别是年轻干部培养,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让那些想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有更好用武之地”。

  高度重视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于安思危,于治忧乱。”我们党诞生于内忧外患之中,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党要高度重视和切实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指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10年来,我国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仗接着一仗打,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总书记在这篇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要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不能有丝毫懈怠”,要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密切关注那些可能迟滞甚至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大风险,综合研判、统筹谋划、有力应对,“尽最大努力避免其发生”;对经济社会各领域面临的具体风险,要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提前制定应对预案,“尽可能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

  永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能轻轻松松、一帆风顺,必然要经历一番艰苦的磨炼和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反复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并对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10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坚定不移,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持之以恒,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寸步不让,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应变局、化危机、斗洪水、抗地震、战疫情,披荆斩棘、攻坚克难,较真碰硬、坚决斗争,取得了一场又一场伟大胜利,打开了事业发展新天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路上,面临的风险和考验只会越来越多,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总书记告诫全党,“必须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进行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强调“既要敢于斗争,勇于碰硬,又要善于斗争,讲究斗争艺术和策略”。要求用好统一战线这个法宝,团结大多数,搞好大联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善于利用多边机制,更好利用国际体系的力量遏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做好宣传特别是外宣工作,树立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最广泛地争取国际社会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

  “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必将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崭新篇章、创造无愧于伟大时代的更大辉煌!

编辑:顾杨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