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时事 >

《改变中国的力量》之天下一家篇: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来源:人民网  2022-01-20 19:44:20
A+A-
分享

   和谐、和美、和平,是人类亘古未变的理想愿景,但真实的历史同时也残酷地告诉我们,人类的故事,还有另一种讲述……

  冬天的诺曼底海滩,寒冷而寂静,但仍有人来到这里,聆听时间深处的回声。冰冷的岸防炮就像一尊雕塑,遥望着大海。

  在法国卡昂和平纪念馆大门旁边,一块块纪念石碑上,铭刻着世界各国人民对战争的记忆,对和平的守望。

  这栋建筑是欧洲最大的战争纪念馆,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开设“二战中国东方主战场”专题展览内容的纪念馆。

  纪念馆内,讲述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短片反复播映,从中国、日本以及亚洲其他国家搜集的大量图片和战争实物,向参观者真实呈现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和牺牲。

  【采访:二战史研究者 保罗·佛朗兹】

  当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对英军和美军作战时,我们没有面对完整的日军。因为大量的日军,都被困在中国领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付出了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惨重代价。

  “止戈”为武,这是“武”字的原义,更是中国人民“捍卫和平、守护正义”的初心。这种从历史中收获的智慧和力量,凝聚成一份守望和平正义、共创美好未来的“中国方略”。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行动。

  【同期声:中国维和部队宣誓】

  我宣誓: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自1990年开始,中国军队已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4万多人次,总共参加了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2000多名中国的“蓝盔”战士,在世界各地驻守。从2008年12月在亚丁湾开展护航作业以来,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完成1207批6600多艘中外船舶护航任务。(截至2019年1月27日)

  他们不仅是和平的守护人,更是友谊和文明的传播者。“国际行动”中一个个年轻挺拔的身影,彰显出一个“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气度和风范。

  【采访:斯洛文尼亚前总统 达尼洛·图尔克】

  中国选择了和平崛起。我认为和平崛起是中国主要原则,一如既往,无论如何,中国都不会摒弃这个原则——和平崛起的原则。

  然而,灾变总不能根绝。近些年,气候变化,已凸显为危及人类生存的严峻课题。

  冰川,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也是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的晴雨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发表声明说,世界范围内冰川融化速度创下历史最快纪录,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

  秦大河,“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长期对地球冰川进行研究。作为冰川科学家,他最担心的,是海冰的消融。

  【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 秦大河】

  由于最近这十几年以来,全球变暖加剧,所以全球海冰退缩得非常厉害。我们有个预估,到本世纪末,全球海平面上升大概20多厘米,最多可以达到一米。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个数字。

  【采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第12任政府能源部部长 朱棣文】

  10%全球人口的生存,在海拔10米以下的地方,10%的全球人口就是7亿人。海平面的变化会让这么几亿人,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我不知道,在出现了1亿或3亿气候难民之后,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2017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46%,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多亿吨。中国已向世界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美国航天局2019年2月公布的卫星图片和数据显示,在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近20年来,中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在解决自身环境问题的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以大国外交和多边合作方式推动《巴黎气候协定》达成,并积极推进《巴黎气候协定》后续谈判进程。此外,中国还批准加入30多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多边公约或议定书,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历史学家认为,人类具有共同性,我们需要发展一种世界范围的历史。俗话说,“独行快,众行远”,“一棵树挡不住寒风”。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共同应对。

  【同期声】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这就是我们脚下的土地,70亿人共同生存的家园。

编辑:李太斗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