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时事 >

学习故事会丨酷!北京冬奥科技“范儿”

来源:央视新闻  2022-01-13 21:08:10
A+A-
分享

 

  △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这是习近平在二七厂冰雪项目训练基地六自由度训练馆考察。

  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走进二七厂冰雪项目训练基地,观看了运动员在多功能训练系统设备上进行模拟训练,俯身细看工作人员为雪板上蜡,听研发人员介绍我国自主研发的国产雪车。

  在二七厂冰雪项目训练基地,速滑馆安装智能训练系统,让运动员的冰上训练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六自由度训练馆引入用于训练飞行员的防晕眩训练器,实现夏季模拟雪上训练……科技力量已为冰雪运动注入蓬勃动能。

  自2015年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权至今,我国冰雪产业奋力跨越一道道技术难关,产品从无到有,品牌从有到优,提升从量到质,迎来飞跃式发展。

  实现奥运史上首次100%“绿电”供应,“冰立方”成为世界首座智能化水冰转换场馆,国产首台压雪车和雪蜡车相继问世……科技为北京冬奥会增添别样魅力。

  冰雪蓝为基调,配以飘舞的白色飘带,整体颜色中点缀若隐若现的雪花和运动元素……1月6日,身披“瑞雪迎春”涂装的北京冬奥列车正式上线。

  “北京城区到崇礼不到300公里,1995年我帮崇礼筹划建立第一家雪场时,沿110国道开车去一趟最长要用7个小时。现在多方便,乘高铁去滑雪,当天就能往返。”被誉为“中国滑雪之父”的单兆鉴说。

  北京冬奥列车有专门的节能模型和节能算法,能结合线路的坡道、乘客的多少等,实时计算一条最优化的控车曲线,达到节能;列车还搭载了5G超视距应用系统,相当于给车安装了眼睛,感知线路上的情况等。

  △北京冬奥列车高铁5G超高清演播室

  上百个冬奥5G基站的建成,使得京张高铁过隧道时也能高速上网。5G 技术的应用不仅在车辆本身,伴随着列车首发,位于8号车厢的北京冬奥列车高铁5G超高清演播室正式上线。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相关单位创新建设的高铁5G超高清演播室,是全球首次在350公里时速的高铁列车上依托5G技术打造的超高清直播演播室,实现了超高清信号的长时间稳定传输。

  主媒体中心和运动员村,是检验国际重大赛事保障服务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上百台机器人“整装待发”,准备上岗。在赛时,它们将提供巡游、送餐、送物、导引、消杀、清废等服务。而在“智慧餐厅”,将有约120台餐饮机器人同时服务数千人,媒体记者只需要手机扫码就可轻松点餐,并且实现“24小时供应”。

  △1月10日,就餐人员在媒体餐厅体验智能送餐服务。

  在张家口冬奥村运动员公寓,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张张智能床。

  “使用遥控器可以根据睡眠、阅读、看电视等三种不同的模式调节床的角度,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习惯,自由调节腿部、头部的角度。床垫还拥有记忆功能,当运动员躺在床上的时候,床垫会根据身体的曲线自动调节,让身体保持一个最舒适的状态。”张家口冬奥村场馆运营团队工作人员介绍道。

  同时,该智能床还搭载有精密的传感器,能够精准捕捉人体体征数据,监测运动员心率和呼吸信号,管理运动员睡眠数据,形成健康预测报告,帮助教练实时关注运动员状态;还可通过大数据进行预警,防止紧急情况发生。

  作为北京“双奥之城”标志性建筑群“成员之一”,“水立方”变成“冰立方”,成为世界首个“水冰转换”场馆。

  这是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同样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国家游泳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为实现“水冰转换”,国家游泳中心在场馆改造中研究建立起覆盖全建筑空间、集成多种终端、自适应多种应用场景的群智能控制系统。而数百个智能控制节点、上千个各类传感器织构成强大“神经网络”,能并行处理至少30个场馆管理任务。

  △施工人员在“水立方”进行冰场可转换结构施工。

  改造中,很多原来引以为傲的设计,也都成了待解的难题。比如,“水立方”的“蓝色泡泡外墙”形体轻盈、透光性强。技术团队便给“水立方拉上了窗帘”——在膜结构下覆了一层PVC膜,避免阳光照射对冰的影响。等到“冰立方”转换为“水立方”,拉开这层PVC“窗帘”即可。

  如今,场馆可在20天内完成水冰场地转换,实现绿色、节能、可持续等效果,助力打造奥运场馆赛后利用新典范。

  科技,北京冬奥会的亮丽底色。一系列新技术、新应用,正陆续在冬奥会的各项测试工作中落地检验,也让“科技冬奥”从愿景走进了现实。

  五环旗下,万众期待,来自全球的运动健儿蓄势待发,共赴这场期盼已久的冰雪盛会。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马麟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