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二七机车厂,曾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中国铁路梦开始的地方。如今,这座百年机车厂里增添了不少“冰雪新成员”,正向着崭新的未来腾飞。
1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一个月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二七厂冰雪项目训练基地,考察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情况。
百年沧桑,旧貌新颜;从零起步,精彩蜕变。二七厂讲述着一段老工业基地的冰雪奇缘,更汇聚成“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在实践中的生动样本。
从“火车头”到“大本营”
北京西郊卢沟桥畔,始建于1897年的二七厂,斑驳外墙依稀可见旧时模样,但内里早已焕然一新。
中国速度,曾是这里的象征。从研制成功新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到承载全国调车机车一半以上市场份额,二七厂在我国近现代工业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时代在发展,伴随着北京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的城市发展规划,2018年3月,走过百年的二七厂宣告停产。公司转型,工厂外迁,面对闲置的老厂房、旧设备,未来何去何从?
北京冬奥会筹办吹来了强劲东风。最大限度改造已有设施,各项规划体现节约集约型资源利用。二七厂这列“新中国的火车头”从此驶上助力冬奥、转型升级之路。
与体育产业相结合,对工业遗存进行保护再利用,建设一个集训练、科研于一体的国家级冰雪运动“大本营”。目标既定,建设者们只争朝夕。“奋勇争先、一往无前”的火车头精神,在冰雪赛道继续发扬光大。节俭办奥与科技冬奥的理念,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12个月,建成一座国际一流水准的速滑馆;340天,国内第一座室内轮滑训练馆和运动员公寓完工交付……和时间赛跑,与困难斗争,每一步都是“算计着干”,最大化保护老建筑,想尽一切办法“变废为宝”。
体育风洞实验室,原来是个柴油机实验场地,项目团队将地表土壤转移,修复净化后回填再利用;采用空气能为场馆供暖,仅速滑馆每年就可减排约100余吨二氧化碳……每一个精益求精的细节都彰显着匠心,绿色环保的底色熠熠生辉。
老厂房孕育“高科技”
走在如今的二七科训基地,令人有“时光穿越”之感。园区内的老式锅炉房仍在“服役”,但步入高大的厂房,一字排开的“高精尖”训练设备,让人眼前一亮。
2021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家口市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强调,同我们国家的强国之路一样,中国冰雪运动也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一方面要坚持自主创新,一方面要善于吸收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训练方法。
创新,赋予二七厂蝶变的动力,孕育出饱含高科技元素的“中国智慧”。
六自由度训练馆内,防眩晕训练器早已成为冰雪健儿的好帮手。这些以往应用于飞行员、航天员训练的设备,首次引入体育领域。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花样滑冰等项目的运动员,可以借此更好提升空中姿态和自我把控能力。
我国首个体育专业风洞实验室也坐落于此,目前已为400余名运动员进行了超过2000次测试,有效破解了训练和比赛中的风阻等问题,提升运动表现。
像这样的“国际领先”“国内首个”,在外观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厂房里,还有很多。
创新意识融入备战,跨界思维注入活力。这座老工业基地“变身”背后,中国冰雪运动“强弱项、补短板”的时代进程,正不断跑出新的加速度。
冬奥梦添彩中国梦
1月4日,基地里的倒计时牌跳转到“31天”,北京冬奥会越来越近了。
结束了4站世界杯比赛,总教练李琰率领的中国速度滑冰队日前回到国内,在这里驻训,进行最后的冲刺备战。
以往,很多冰雪项目国家集训队需要长期在国外训练,不仅成本高,训练保障特别是科研保障更受限。二七科训基地建成后,多支国家队在这里“安家落户”,潜心打磨技术细节,提升运动实力。
高科技手段确保训练质量,科研康复以人为本全面配套——从硬件到软件,二七科训基地以强大的综合功能,真正提供了推动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冬奥会筹办不是一锤子买卖,二七科训基地的目光也早已瞄向长远。北京冬奥会后,这里还将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社会属性,服务大众冰雪运动,推动冰雪产业链向纵深发展。
盘活了“地”,更用活了“人”。二七厂所在的长辛店地区,诞生过中国最早的工人队伍。而今,这座冰雪新地标广纳英才,航天航空、生物工程、机械制造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贡献智慧,高校、企业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中国冰雪正走出全新的发展模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曾见证中国工业百年巨变的二七厂,在新时代插上冰雪的翅膀焕然新生。冬奥梦添彩中国梦,这里,不仅因过去的历史而骄傲,更向着未来,展开全新的希望和梦想。
统筹:赵嘉鸣
撰文:郑轶、李硕
策划:杜尚泽、薛原
照片:新华社(拍摄:燕雁、谢环驰,图片统筹:赖向东、毕晓洋)
编辑:颜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