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记者直击 >

九旬艺术家韩羽的聊城文化寻根之旅

来源:聊城晚报  2025-04-11 11:07:30
A+A-

  4月5日,春意盎然的聊城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游子——95岁高龄的著名艺术家、作家韩羽。

  韩羽(中)在海源阁古籍文化中心参观

  参观聊城工人文化宫的文献陈列、山陕会馆的雕梁画栋,品尝魂牵梦绕的家乡美食“呱嗒”……韩羽少小离家,时隔八十余载,他重返故土,以脚步丈量记忆中的街巷,用心灵触摸文化的根脉。韩羽的返乡之旅不仅是他童年记忆的一次复现,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乡愁的深刻对话。

  少小离乡踏云去 白首归巢带月还

  韩羽1931年出生于聊城,13岁时便离乡闯荡,在漫画、国画、书法、杂文等多个艺术领域颇有建树。

  韩羽

  韩羽在作品中将传统与创新完美融合,他提出的“杂文漫画互补”理念影响深远,其创作的《中国漫画书系·韩羽卷》荣获中国漫画金猴奖荣誉奖,《韩羽杂文自选集》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三个和尚》(韩羽在动画片中担任人物造型)荣获文化部奖、电影金鸡奖、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丹麦国际儿童电影节银奖,《超级肥皂》(韩羽在动画片中担任人物造型)荣获电影金鸡奖、全国影视动画节目展一等奖、人物造型设计奖等。诸多作品中,“乡愁”始终是他创作的底色。

  聊城工人文化宫的“韩羽资料室”里,陈列着老人的生平简历资料、代表作及获奖证书。韩羽轻抚展柜,看着《三个和尚》人物造型设计的手稿和泛黄的旧照,感慨道:“家乡是艺术创作的根脉。这些作品能在这里与乡亲对话,让我倍感亲切。”寥寥数语,道出了一位游子对故土的眷恋。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唯有守护文化根脉,方能真正读懂“归途”的含义。

  雕梁犹记匠人心 纹样深藏故园情

  步入古建筑的瑰宝——山陕会馆,韩羽仰观飞檐雕梁,细品砖刻木雕。他在戏楼藻井的“百鸟朝凤”彩绘前驻足良久,充满了敬畏之心。“古人建一座会馆,倾注的是对故土与行业的情义。这些雕梁画栋的纹样里藏着工匠的匠心,比今日许多‘大制作’更能打动人。”韩羽说。当工作人员介绍修复细节时,他郑重强调:“修旧不可失真,保护古建需存敬畏之心。”

  在古城东关街的中国膏方博物馆,韩羽对展陈的明清时期的制药器具与古籍药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博物馆阿胶炼制技艺展区,他笑谈:“小时候常见驴皮熬胶,这黑乎乎的胶块里熬着聊城人的生计。”登临聊城地标性建筑光岳楼,韩羽远眺古城轮廓,轻声叹道:“楼还是那座楼,但城已换了新颜。”

  为海源阁古籍文化中心题字

  在海源阁古籍文化中心,听了杨以增家族四代护书的故事,韩羽肃然起敬,誉其家族为“守护北方文脉的脊梁”,并感慨万分地挥毫写下“实事求是”四字,字迹间真气充盈。

  无论是《三个和尚》人物造型设计、水墨漫画,还是书法,韩羽的作品始终渗透着聊城的文化基因。他的艺术风格“率意拙朴”,书法与画作相谐,正如他所说:“写字如做人,需有‘土气’,方能见本真。”这句感慨,恰是他艺术品味与人格的写照。

  舌尖五味凝乡愁 齿颊三生忆旧香

  “面香没变,肉馅儿也是老味道!”文化寻踪之外,韩羽还特意走进街上的一家小店,点了一份聊城名吃“呱嗒”,咬着这金黄酥脆的美食,他连声感叹。店主又端来一碗小米粥,韩羽喝了一口,熟悉的滋味顿时萦绕在舌尖,他笑言:“常在梦中想念这一口。”

  品尝聊城名吃“呱嗒”

  “呱嗒”虽不是山珍海味,韩羽却吃得津津有味。这道传统小吃勾起了他少时的很多记忆,成为他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无形纽带。

  喝小米粥

  在聊城,韩羽用脚步丈量古城的变迁,用艺术诠释乡愁的深度,不但奏响了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更用赤子之心树立了文化传承的典范。行程即将结束时,韩羽感慨不已:“故乡是创作的源头,也是灵魂的归宿。”

  这次返乡之旅,不仅是韩羽这位九旬老人对个人记忆的追寻,还揭示了他内心的感悟:唯有远行,方知何处是吾乡;唯有回归,才能让传统在现代土壤中重生。

  文/图 贾同甲

编辑:梁营营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5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240004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