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聊城日报》5版
微电影在市新闻传媒中心传播平台上线展播
全国“最美五老”、山东省最美老干部志愿者、聊城市优秀共产党员、传承红色基因的“故事爷爷”……这些荣誉和头衔,都属于同一个人——东昌府区侯营镇关工委副主任王忠祥。
4月8日,以王忠祥为原型拍摄的微电影《为了下一代》在侯营镇党委党校举行观影仪式。光影之间,一位古稀老人与一群“五老”志愿者扎根乡村、传承红色基因的动人故事在银幕上娓娓道来。
光影留痕
交会使命与梦想
微电影主人公原型王忠祥
“演得真好”“你看,老王还是骑着他的三轮车”……上午9时30分,电影开始放映,当片头音乐响起,王忠祥骑着载满党史展板的三轮车穿行在乡间小路的画面跃然眼前。
多年来,王忠祥骑着他的三轮车,走遍了全镇64个村庄、125所学校,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爱讲党史的“故事爷爷”。
微电影《为了下一代》以王忠祥为原型,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生活场景,讲述了这位基层老党员扎根乡村、倾其所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帮助留守儿童陈一凡走出人生迷茫、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感人故事。影片以“红色流动课堂”“暑期公益夏令营”“烈士寻亲”三条线串联情节,既展现了聊城革命老区的厚重历史,也描摹了新时代青少年的成长轨迹,不仅是对一位老党员感人事迹的艺术再现,更是对红色文化当代价值的深度思考。
为了将“故事爷爷”的形象展现得更加鲜活、生动,影片开机前,创作团队多次前往侯营镇采风,与王忠祥以及志愿服务团队深入座谈。影片采用纪实手法,将王忠祥与留守儿童陈一凡从隔阂到理解的过程娓娓道来,特别是“为烈士找家”的情节,让红色教育变得可触可感。
电影的导演兼制片人郑直表示,在拍摄的过程中,创作团队无数次被王忠祥的事迹感动,“我不是英雄,但我要走进英雄,去歌颂‘五老’。”郑直说,“为了下一代”从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对话,“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电影传递温暖和信念的‘双向奔赴’、以及陈一凡通过王爷爷与革命先烈进行的跨越时空‘双向奔赴’,让大家看到,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灵魂对灵魂的触动。”
初心如磐
从“故事爷爷”到“精神灯塔”
东昌府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苏文萍主持观影仪式
一个善念能坚持多久?王忠祥的回答是,数十年如一日。
他创办聊城市第一个“五老志愿者工作室”,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公益夏令营,创办“流动党史国史大课堂”,义务宣讲460多场,累计超10万人观展,他到120多所中小学校讲述红色故事,为4000多个孩子校准人生航向;为帮助无名烈士找“家”,王忠祥和志愿者们历时4年,辗转5000多公里,将154位聊城籍烈士的名字,补刻在开封烈士陵园英烈墙上,让后人瞻仰缅怀。
2022年,王忠祥被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荣誉称号;
2024年,王忠祥同志被新华网评为“中国网事·感动2023”十大人物;
2024年,“五老王忠祥工作室”被中国关工委评为全国“五老”工作室优秀案例;
如今,在身患尿毒症的情况下,王忠祥依然奔走在关爱下一代的道路上……
一个个场景、一个个人物、一个个故事,生动展现了王忠祥从为孩子校准人生航向的“故事爷爷”到守护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精神灯塔”的成长历程。王忠祥说:“我虽然头发白了,但心里那团火还在燃烧!只要我还能干得动,就会尽可能为孩子们多做一些事情,就会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就会把红色故事讲下去,倾尽我所有,无怨无悔。”
薪火相传
红色薪火永续传承
就职于东昌府区关心下一代工作服务中心的刘梦园也参演了微电影《为了下一代》,在活动现场,刘梦园作为演员代表,以“身边人演身边事”的身份上台发言。刘梦园表示,在微电影及拍摄过程中,她不止一次被王忠祥的事迹深深感动,“王忠祥老人的这种忘我精神,带动了工作室200多名‘五老’志愿者参与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来,不吝微茫、造炬成阳,使‘志愿红’蔚然成风。”同时,她也深刻地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优秀‘五老’们躬亲示范,我深知关心下一代工作,任重而道远。”刘梦园表示,自己将以王忠祥老人为榜样,把榜样的力量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实际行动,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贡献更多力量。
用好红色资源,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东昌府区立足全环境立德树人,高度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打造了一批具有东昌府特色的工作品牌和先进典型。广大“五老”同志充分发挥政治、经验、威望优势,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关爱帮扶困难青少年、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撑起了一片蓝天。
如何让红色故事“活起来”,更好发挥其铸魂育人功能?近年来,我市持续挖掘和保护红色遗存,围绕打造文艺精品和讲好聊城故事,创作推出了一批极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精品力作,用优秀文艺作品传承红色基因。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在开展好新闻宣传的同时,创造性地启动文艺宣传,集中创作了一批具有中国风骨、山东风格、聊城风情的“两河”影视精品项目,并构建起立体化传播生态,让红色故事“破圈”传播,让红色文化在传承中熠熠生辉。
文/记者 吕晓磊
光影聚力 薪火相传
市新闻传媒中心主任、市传媒集团董事长
朱国方
微电影《为了下一代》的创作,是我们对本土先模人物先进事迹的深度挖掘,也是媒体艺术呈现引领力、传播力的又一次实践。在接下来的微电影推广中,我们除了在电视端播出外,还将调动23个新媒体平台组成的传播矩阵,以抖音、快手、视频号的短视频切片,微博的话题联动,新聊城客户端的专题报道等多种方式,共同构建起立体化传播生态,努力让《为了下一代》的故事触达更广泛受众,让红色故事“破圈”传播。
由聊城日报社和聊城广播电视台融合的新闻传媒中心,有专业的策采编播队伍和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在优质内容生产上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2024年,我们在主题宣传、融合传播等领域聚力攻坚突破,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央视《新闻联播》等国家及省级以上媒体发稿1478件,新聊城客户端、直播聊城、聊城日报视频号、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等23个自营新媒体账号矩阵发布视频作品1.8万余条,总播放量达13.13亿次,其中点击量500万以上的作品近300篇,1000万以上的作品37篇,无论是内宣外宣,还是线上线下均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举办了聊城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文艺演出、繁森家乡看发展全国摄影展等上百场大型活动,无论是文艺宣传还是社会宣传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扩大了聊城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我们始终坚持内容生产精品化、融合传播精准化、产业发展精深化、服务保障精细化,生产创作的电视新闻《总统亲自提车!》荣获2024年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创造了聊城广播电视获得奖项的最高记录;大型纪录片《两河之约》获2024年度山东省优秀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纪录片一等奖;全媒作品《从繁森到“繁星”》获评“2024山东‘双百’网络正能量精品作品”;微电影《棚二代的幸福生活》获得第十六届(中国)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铜奖;《杜立芝》获“中国梦·齐鲁情”山东省第十一届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大赛优秀网络微电影二等奖;十二集广播剧《雪山公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乡村之声播出;2024年我们荣获省级以上各类奖项218件次,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今年,我们将大力实施精品创作提质增效行动,牢固树立“移动优先、内容为王、技术赋能”的理念,继续实施精品创作工程,坚持抓重大题材和抓多样化题材相结合,落实“思想+艺术+技术”创作策略,努力在各领域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希望通过本片
传递两个“双向奔赴”
微电影《为了下一代》导演 郑直
作为导演,我希望通过本片可以传递大爱,传递大道理,展现两个“双向奔赴”。
一是温暖和信念的双向奔赴。
“下一代”是永恒的主题,在创作过程中,我们深入了解各级关工委和“五老”在开展青少年教育时遇到的矛盾点。这些“矛盾突出点”不能回避,而需要具体化呈现,避免刻板印象——“五老”不应被描绘成固执的老一辈,而应展示他们的良苦用心和面临的真实困境,青少年也不应只是叛逆,而是有自己合理的需求和视角。这样才能让矛盾更加真实,引发观众的共鸣。“为了下一代”从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对话,而是双向的理解和共同的奔赴,从冲突到理解,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这样才能让矛盾更加真实。我们围绕代沟和价值观的碰撞、教育方式的冲突、情感纽带的缺失等矛盾和冲突,刻画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的心路历程,展现他们不是单向的“奉献者”,而是在与青少年的碰撞中重新确认自我价值,完成从“教育者”到“同行者”的身份蜕变。真正的教育不是复制上一代的经验,而是让青少年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创造未来。
二是跨越时空的双向奔赴。
在跟随王爷爷寻找烈士家属过程中,陈一凡也理解了王爷爷,也加入到王爷爷的事业中。陈一凡发现自己也是英雄的后代,也是烈士的后代,英雄主义的基因被唤醒,厌学问题一扫而光,一个阳光灿烂的男孩子回归校园。
“革命先烈不应该无名无姓。”为确定烈士名单,自2017年起,王忠祥便和工作室的“五老”一起为烈士找“家”。他们平凡而伟大的壮举,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纪念碑,而成为可触摸、可对话的精神家园。那些年轻的生命从未离开,他们只是用另一种方式参与着我们的现在。
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王忠祥走进英雄、寻找英雄,他也成为英雄。
本色出演
加深了我对榜样的认识
微电影《为了下一代》演员代表 刘梦园
我在东昌府区关心下一代工作服务中心工作12年,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份关爱事业的重要意义。
初入职场时,我常因思考不周、表现欠佳而深感自责,甚至迷茫焦虑。在同事耐心引导、鼓励下,我从一位职场新人成长为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优秀辅导员”“全省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先进个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东昌府区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的业务骨干。此次参演微电影《为了下一代》,圆了我的电影梦,这将是我的人生中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经历。以“身边人演身边事”的方式进行本色出演,关键在于用真实身份、亲身经历和自然状态来呈现故事,最大程度地增强真实性与感染力。
参演过程中,我的第一个体会是感动。在前期创作及拍摄过程中,我数度哽咽,甚至泪流满面。近十年来,我见证着王忠祥老人所在工作室的发展壮大,感动于老人即使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依旧奔走在教育、引导、关爱、保护下一代的道路上,一直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良好家风的舞台上积极展示“五老”作为。他的事迹生动感人、精神浸润人心,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五老精神”的丰富内涵。在他的感召下,工作室200多名“五老”志愿者参与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来,使“志愿红”蔚然成风。这种家国情怀是我们年轻党员干部身边最生动的教材,我们将学习他的精神,把榜样的力量转化为干事创业的饱满热情和实际行动。
参演中的第二个体会是责任。多年来,我受到许多优秀“五老”的躬亲示范,深知关心下一代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始终紧扣“强作风、重实干、勇攻坚”的主题主线,当好全区广大“五老”的知心人和青少年工作的热心人,自觉向先进典型对标看齐,在主动迎接挑战中经风雨、见世面。
本文图片均由李太斗拍摄
2025-04-09 14:45:22
2025-04-09 09:55:55
2025-04-09 09:55:15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闻网 2006-2025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240004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