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晓伟
本报通讯员 王鑫
3月25日,在开发区东城街道润东花园,陈永凯挎着服务包穿行在楼宇间,泛黄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居民的诉求。这位曾执教鞭十余年的小学语文教师,2024年通过公开选聘转岗社区工作者,仅用半年时间,便让大胡社区第6网格690户居民记住了“有事@陈社工”这句承诺。
跨界转身 从三尺讲台到万家灯火
“备课本变成民情簿,解题思路却一脉相承。”陈永凯将教师特有的“教学法”融入社区治理:绘制包含特殊群体、重点诉求的“三维民情地图”;建立“接诉即办—分类处置—跟踪反馈”的全链条响应机制;独创“现场教学式调解”,带着矛盾双方实地勘察讲道理。上岗首月即走访物业、业委会20余次,梳理出基础设施、邻里纠纷等5类共性诉求,形成动态更新的“民情台账”。
破冰攻坚 从踢皮球到聚合力
在黄山公寓地下车库改造现场,坡度大的陡坡已改造成平缓坡道。“三年‘拉锯战’,两个月破解。”陈永凯创新“五方议事”机制,组织社区党委、物业、业委会、业主代表和施工方召开“现场办公会”,通过三维建模直观展示改造方案,最终推动启用维修基金彻底解决顽疾。居民李女士感慨:“以前踢皮球、打补丁,现在总算将这一难题解决了。”
类似案例在润东花园充电桩建设、停车场维护等民生工程中持续上演,在陈永凯的努力下,社区半年化解“硬骨头”问题20余件。
服务升级 从8小时到24小时
“凯哥的手机就是‘服务热线’,24小时从不停机。”社区党委书记张鹏鹏说。大年初二,陈永凯接到居民反映地下车库问题后,从老家驱车返回处理;周六下午接到商户投诉小区停车场问题,带着孩子从游乐场回社区……翻开他的工作日志,周末调解停车场纠纷、暴雨天巡查车库积水等记录比比皆是。面对居民送来的锦旗,他坦言:“以前经常加班批改作业,现在更应时时回应居民诉求。居民们解决问题后的笑容,和孩子们学会知识时的笑脸一样珍贵。”
文化深耕 从冷场地到热课堂
傍晚的大胡社区广场,轮滑少年穿梭,茶艺课堂飘香。陈永凯激活社区活动室、广场角落等10余处闲置空间,打造“星火社校”,已开设轮滑课、篮球课等7类课程。“社区治理既要‘破难题’也要‘筑同心’。”他发挥教师专长,培育社区主理人12名,发展志愿者56人,设计老中青三代课程体系,让400余名居民在公益课堂找到归属感。明珠苑小区居民赵女士感叹:“现在邻里见面聊课程、约活动,社区真正成了大家庭。”
在东城街道,189名如陈永凯般的社区工作者正活跃在基层一线。他们中有教师、护士、企业职员等转型人才,正在将行业智慧不断转化为治理势能——以课堂经验开设社区学校,以医护专业建立健康档案,以服务意识升级办事流程,推动社区治理迭代升级。2024年以来累计解决民生诉求6000余件,推动12345热线量同比下降20%。东城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于珊珊表示:“多元背景的社工队伍,正成为创新基层治理的新生力量。”
暮色中,陈永凯挎着装有走访记录、政策汇编的服务包走向下一栋居民楼。楼道感应灯渐次亮起,映照着墙面上新张贴的网格员公示栏——那张戴着眼镜的笑脸下方,一句“有事打电话”的承诺,格外明显。
2025-03-30 10:03:58
2025-03-29 21:11:38
2025-03-29 21:07:21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闻网 2006-2025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240004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