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记者直击 >

“无链”生有 向新提质正发力——“链长制”撬动制造业强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系列报道之二

来源:聊城日报  2024-10-11 10:59:04
A+A-
分享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李政哲

  产业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马达”。产业要发展,就要敢于“无中生有”。

  今年以来,我市聚焦“无链”生有,紧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量身定制支持政策,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积极抢占新赛道,不断塑强增长极,做好产业发展“无中生有”大文章。

  坚持创新驱动

  点燃发展新引擎

  科技创新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核心。

  10月8日,走进位于高新区的山东利贞光电有限责任公司一楼展厅,长方形的LED显示屏不停变换着图案和文字,色彩细腻明亮。这是该公司目前主要生产的出租车LED顶灯,仅这一款产品在国内出租车细分市场的占有率就超过60%。

  “我们的LED显示屏安装在出租车上,不仅仅是一块奔跑的广告屏幕,它集定位系统、监控系统、一键报警系统等多功能模块于一身,相当于出租车的小管家,为出租车司机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山东利贞光电有限责任公司产品经理李军伟表示。

  在2022年6月举行的第三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该公司与高新区签约。在入驻高新区高端装备产业园后,企业投产仅半年,就完成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2023年完成销售收入4700多万元。将常见的LED显示屏行销全国500多个城市,山东利贞光电有限责任公司靠的就是“科技实力+精准化服务”。

  自落户高新区以来,该公司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做精国内市场的同时,还不断做大国外市场,产品占据NBA场馆吊装屏、显示屏三分之二以上,产品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打造了多个世界首款产品。

  位于高唐县的联盛电子半导体装备制造项目,是我市谋划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该项目依靠自主研发攻克两项核心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公司自主研发的全自动晶圆蚀刻机取代日本同类设备,打破进口垄断,成功应用于国内硅片龙头企业。

  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背后的科技创新。联盛电子不仅聘请了国内外的业内专家,还与山东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进行了深度的产学研合作,拥有国家专利35项。

  这是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持续培育优势科技创新主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持续向上突围。

  加快成果转化

  搭建高能级平台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才能更好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也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位于聊城山东省大学科技园的聊城概念验证中心,是全省首家以政府为主导的技术转移概念验证平台,该中心通过对概念验证项目开展技术可行性验证、成果水平评估、商业逻辑赋能等一系列验证活动,助力创新主体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

  聊城山东省大学科技园聚焦全市主导产业,深度挖掘技术需求,精准匹配高校科研创新资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逆向创新”。目前科技园与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在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建立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其中2个项目入选山东省竞争性创新平台项目,获批280万元省级资金支持。同时,通过“以赛招商”、“技术—应用”双牵引模式等方式,持续做好高校科技成果的落地服务和转化承接,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从基础设施的硬件支撑,到制度机制的软件保障,我市正全力打造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园区和专业化功能性平台,强化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协作,协同创新平台的网络越织越密。

  今年以来,我市新增2家省级、26家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4家实验室入围首批拟批复筹建的省重点实验室名单,成功跻身省“1313”实验室体系。全市12条产业链全部建成产业技术研究院,实现“一链一院”全覆盖。

  强化要素保障

  激活产业新动能

  产业要发展,要素保障是前提。

  今年,我市通过实施重点项目全周期协同管理集成改革,构建了从项目谋划到要素保障、手续办理、竣工投产的闭环式、可视化服务保障机制,以“一张蓝图”“业务协同”“项目管理”三大系统模块为基础,建立重点项目库、招商项目库、政策性资金项目库、要素保障库,不断强化技术、人才、服务等要素资源的有机融合与优化配置,为项目提供策划储备、审批清单、跟踪督办、要素统筹等服务。

  同时,我市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积极拓展各类要素保障空间。健全完善“市级统筹”“先立后破”机制,加快推动由“项目等要素”向“要素等项目”转变。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向先进制造业倾斜,确保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实施。充分发挥市重点项目挂图作战和要素保障指挥部作用,统筹谋划、整体联动,不断提高重点项目土地、能耗、环境容量等要素保障水平。制定《聊城市制造业产业链金融链长服务模式试行办法》,推行“1+2+N”服务方式,发挥“金融管家”专家顾问和金融辅导服务专员作用,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从“无中生有”,到“有中培优”,我市正努力做好产业发展“无中生有”大文章,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聊城实践新篇章。

编辑:李明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