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记者直击 >

徐勇:30年坚守,以匠心做好胶

来源:聊城晚报  2024-08-04 09:50:15
A+A-
分享

徐勇(右)在检查阿胶质量

  文/图 刘学 孟伟 刘润文

  他九岁时,因一次意外,失去了右前臂;他身残志坚,经过多年奋斗,创新了阿胶制作技艺。他就是聊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谷天德堂阿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勇。7月27日,笔者到阳谷县阿城镇岳家庄的“天德堂非遗工坊”采访了徐勇。

  徐勇介绍,据传阳谷古阿邑是阿胶发源地,内有古阿井,天德堂阿胶制作技艺传承地岳家庄位于古阿邑南一公里处,千百年来熬制阿胶都要到古阿井去挑水。古阿井距今至少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无论天多干旱,井水不溢不涸。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均有对古阿井的记述,唐太宗曾派鄂国公尉迟恭重修古阿井,并立碑为记。

  徐勇说,阿胶味甘、平、微温、无毒,世代阿胶制作的经验表明,阿胶有滋阴、润燥、补血、止血、美容养颜的功效。岳家庄熬制阿胶已有上千年历史,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40余家堂号。

  1973年出生的徐勇,自幼便对中医药文化充满浓厚的兴趣,其家族世代以熬制阿胶为生,技艺传承几百年。他的父亲徐德亮为天德堂第六代传承人,是当地的阿胶制作名人,精通“九提九炙”等古老制胶技艺。徐勇从小就跟随父辈学习阿胶制作,对父辈手中那烦琐而精细的工序充满了好奇与敬畏。从选料开始,每一道工序都需严格遵循古法,精选上等黑驴皮,经过浸泡、刮毛、切块、熬胶、过滤、晾胶等多达50道复杂工序,方能成就一块色泽透亮、质地细腻、疗效显著的阿胶。在父辈的悉心教导下,他不仅掌握了阿胶制作的核心技艺,也对阿胶的文化底蕴和食用价值有了深刻理解。1993年,徐勇从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系统学习、传承阿胶制作技艺,如今已从事阿胶制作30余年。

  徐勇说,阿胶的熬制过程非常严格,每道工序都须认真对待,丝毫不能马虎。经过多年的实践,徐勇熬制的阿胶质地细腻、色泽红润、口感微甘无异味,质量上乘,对阿胶文化的推广产生了积极影响。2023年12月,天德堂阿胶制作技艺被评为聊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勇介绍,天德堂采用古法熬胶工艺与现代化生产设备相结合的方式,生产阿胶及阿胶系列产品,并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新产品,现共有五大门类30余个品种。徐勇先后发明了“阿胶生产用提沫机”等14项实用新型专利,并与哈尔滨工业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相关院校合作,在熬胶、擦胶等环节,进行生产线的数字化提升,优化阿胶制作技艺。通过工艺创新,徐勇不仅保留了阿胶的传统精髓,还为其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

  作为阿胶制作技艺传承人,徐勇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任。他积极参加各种文化交流、公益活动和社会服务项目,向公众普及阿胶知识和制作工艺,积极参与中医药文化普及和推广,为特殊群体提供优质阿胶产品和健康服务。他多次走进校园、社区和博物馆,为师生和市民讲解阿胶的历史渊源、药用价值等。

  为了将阿胶制作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徐勇收徒传艺,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年轻人掌握了阿胶制作的核心技艺。

  徐勇对阿胶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充满信心。他说,他将积极探索和创新阿胶制作技艺的传承方式和发展模式,推动阿胶产业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编辑:李明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