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1日《聊城日报》2版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红瓦白墙的房屋、宽敞漂亮的活动广场……季夏时节,行走在我市的田野乡间,一幅幅气韵生动、淳朴文明的乡村生活图景正徐徐展开。
治理有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乡村治理作为建设和美乡村的重要抓手,强化党建引领,不断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构筑起文明乡村、善治乡村新格局。
“信用+”赋能 乡村“诚”色更足
乡村的善治与否,不仅关系着农村生活是否安定有序,也决定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根基能否稳如磐石。把信用管理嵌入乡村治理的各个层面,有助于形成推动乡风文明的合力,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为乡村振兴增添主动性和活力。
7月6日,行走在东昌府区堂邑镇刘庄村,一条条笔直宽阔的水泥道路连接着农家小院,一座座宽敞明亮的楼房整齐排列,中心公园里的假山栖亭、曲廊流水景色怡人,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乡村画卷。
村庄的发展变化离不开村党支部这个“火车头”。刘庄村充分发挥党支部“头雁效应”,利用积分制管理助推人居环境整治,把志愿服务、见义勇为等70种守信情况和破坏环境卫生等116种失信情况换算成信义积分,用“美丽行为”扮靓“美丽乡村”,通过“信用+美丽乡村”带动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基层治理“三治”融合。该村也因此获得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荣誉称号。
作为“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省级试点区,东昌府区进一步深化拓展“信用+美丽乡村”成效,构建起“覆盖各村居、融入各行业、全民共参与”的格局,塑强“信义东昌府”品牌,让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对村民守信美德行为进行量化赋分,让守信有得,释放出乡村善治的活力。其作用在于形成了一个文明建设的载体,把信用的“软”约束做“实”,进而更好实现以德化人、德润乡风。这一做法,调动了村民守信、文明的积极性,也促进了乡村的规范化治理,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我市把乡村治理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事要事来抓,积极探索高质量推进乡村治理新路径,不断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文明浸润 和美乡村绽新颜
乡村振兴需要精神驱动力,让乡村实现由表及里的提升。强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厚植文明乡风,可以有效激发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乡村落地生根。
7月7日,走进高唐县姜店镇东白村,一条条笔直平坦的道路干净整洁,一面面多彩生动的文化墙让人赏心悦目。在东白村广场的德孝文化展示墙上展示着村里评选出的30多名“孝星”,他们成为群众学习尊崇的榜样。
近年来,东白村以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为契机,大力提升村庄环境,打造村容村貌“外在美”;以德孝文化为载体,涵养文明乡风“内在美”,教育引导群众崇德向善,培育了文明和谐的乡风民风。
建设文明乡风,农民群众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贡献者。引导农民群众诚实守信、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关键要通过合理机制激发其内生动力,提高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成为乡村文明的守护者。
无独有偶,在莘县徐庄镇纸坊村,村里的“墙头文化”将村规民约、民风民俗、道德准则、文明乡风等,传递到村庄的各个角落。如今,厚养薄葬和文明婚俗在纸坊村里形成了新的共识。
为了不断加强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莘县把村规民约的制定作为提升群众素质和乡风文明的一个主要抓手,要求各村立足实际,把村民行为规范、环境卫生、移风易俗等作为村规民约的基本要素,保证“一村一策”,易记、易懂、易行。
我市大力培育文明乡风,推进美德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群众精神面貌,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凝心聚力 乡村治理谱新篇
乡村治理关键在于凝聚力量、凝聚人心。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7月8日,在东阿县高集镇苑庄村的广场上,文化墙彩绘图文并茂、健身设施一应俱全,不少村民正在散步、健身、跳舞,好不热闹。
苑庄村村民刘作铭是村志愿服务队成员,服务队常常以歌舞的形式为周边老百姓“讲”政策,“传”新风,“话”发展。“现在我们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农闲时间,我们村经常举办‘最美庭院’‘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和各种文化文艺活动,真正实现了村美、人美、生活美。”刘作铭高兴地说。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强化乡村治理中德治的润心聚力作用。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星级党支部”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拓展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范围和途径,推广运用“清单制”“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切实丰富优秀乡村文化产品供给,为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提供向上向善的内生力量。
乡村治,百姓安。如今,我市因地制宜,创新乡村治理抓手载体,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必能不断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
文/记者 李政哲 图/资料图
2024-07-11 09:56:21
2024-07-11 09:55:39
2024-07-11 09:54:48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