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尹腾淑
过去提起信发集团,不能不说铝;如今再提起信发集团,不能只说铝。
在信源环保建材有限公司产品展区里,一垛垛形式各样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纸面石膏板整齐排列,格外醒目。“这些产品的原料基本都是集团生产环节中的副产品。通过先进的加工工艺,一粒小石子也能实现‘七十二变’。”相关负责人白国林说。
一粒石子的“七十二变”,折射出信发集团由传统资源型企业向绿色创新型企业精彩蝶变的过程,也成为聊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最美实践。从生态走向产业,从一产为主走向三产融合,绿色正成为信发集团高质量发展中最动人的底色。
一粒石子实现“七十二变”
9月11日,走进茌平信源环保建材有限公司,记者在宽敞整洁的厂房内看到,砌块、蒸压砖、纸面石膏板等产品正源源不断被机器“吐出”,经过包装后,运送到全国各地,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建材、陶瓷模具、工艺美术、精密铸造、医疗卫生等行业。
很难想象,这些材料是由废弃的粉煤灰、炉渣、电石渣变身而来。
如何变身?以石子这一原材料为例,进入生产流程后,先煅烧产生石灰,石灰生成电石,电石产生聚氯乙烯,聚氯乙烯工序产生的废料电石泥可以替代石灰生产氧化铝,同时替代石灰用于电厂脱硫,脱硫产生的脱硫石膏生产石膏粉,石膏粉再被制成石膏板。一粒石子被反复利用了六次,实现了“七十二变”,贯穿于信发集团的四大产业链。
“现在这些废料变成生产建材的原材料,每年可带动整体循环经济增加效益100亿元以上。”茌平信源环保建材有限公司生产经理张艳辉介绍,传统的固废处置方式,不仅浪费能源,还污染环境。现在通过技术创新,将这些副产品吃干榨净、变废为宝,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信源环保建材有限公司也成为信发集团能源、有色金属、化工、环保建材等四大循环产业链上综合性最强、经济效益最好、绿色低碳特征最鲜明的一大板块。
一粒石子实现“七十二变”的生动实践,仅仅是信发集团推动动能向新、产业向绿的一个缩影。在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加速奔跑的同时,信发集团将继续坚持把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盘活资源,创新引领,“变废为宝”、“点石为金”。在这里,绿水青山正在换来金山银山。
三产融合串起循环产业链
悬在半空中的草莓采用无土栽培,甜美可口的樱桃四季都能吃上,鲈鱼养殖自动下料不需要人工干预……距离信发集团不远处的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处处洋溢着丰收气息。这里是国内首个三产联动、双园共创,实现零碳目标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
记者发现,这个农业产业园与众不同的是,管理模式、技术手段和许多原材料都是信发集团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新模式、实现“工农融合、双向循环、三产联动、零碳排放”的成果。
樱桃种植园内,电子屏实时显示着二氧化碳、土壤湿度等环境指标,智能放风和补光灯使得大棚北侧的土地也被充分运用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阴棚”。“在这里,循环经济的元素随处可见。”产业园负责人刘慎强指着身后的管道介绍,“我们将热电厂运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通过管道输送到樱桃大棚,棚里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了,光合作用效果进一步优化,樱桃的产量和品质都有所提升,一举多得。” 在信发集团,工业和农业循环体系发展的例子俯拾皆是:电厂的循环水用于鲈鱼养殖;电厂的余热用于草莓和樱桃种植;鲈鱼的内脏加工之后做成樱桃和草莓的肥料;樱桃大棚以工业园区生产的粉煤灰砌块为主要材料,与普通大棚相比,保温效能提升60%,抗灾强度提升10倍,使用寿命延长几十年。
用工业优势弥补农业短板,用固碳农业“吃掉”工业碳排,信发集团打造的工农业双向循环、良性互动的区域循环经济新模式为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我们将继续优化模式,将企业发展理念、经营模式、科技研发手段等‘工业元素’植入园区建设和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探索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刘慎强说。
点绿成金绘就幸福答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在“两山”理念的引领下,信发集团不断“内修外练”,既绿了产业,也强了发展。
初秋时节的乐平铺镇小刘村,满目青翠、瓜果飘香。宽阔平坦的道路两旁,一排排庭院式建筑整齐美观、落落大方,颇具现代化气息。
2020年,信发集团出资1亿多元,为小刘村建起宽敞明亮的居民楼144套,全村144户居民全部搬入新居,空调、智能马桶等设施一应俱全,整个村庄旧貌换新颜,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刘村人也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硬件提升了,如何带动村民共奔富裕路?信发集团立足民营企业发展优势,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我们与信发集团采取党建引领、村企联建的方式,共同打造了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了企业经营、村级入股、村民生产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村企联建共赢、群众增收共富,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奠定了坚实基础。”小刘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兵说。
信发集团的先驱实践,形成了以绿色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新模式。未来村企联建携手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蓝图已然明晰:按照“做强核心区、提升示范区、扩大辐射区”的思路,以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规划发展设施农业2万亩,辐射周边13个村,打造集现代农业技术生产示范与展示、农业科普教育、预制菜生产、冷链物流销售、休闲康养于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工业反哺农业、促进百姓富与生态美同频共振进一步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更多有益借鉴。
黄河滔滔润鹊乡
加强学科渗透,将黄河文化教育融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地理等学科教学过程中,开展以“热爱黄河、保护黄河”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举办“传承和弘扬黄河精神”主题教育征文比赛,征集文章1200余篇;开展“历史中的黄河”探究活动,开展“黄河与地理”专题课程,推进黄河文化融入课堂、走进学生心里。
融入德育,增加思政课温度。围绕黄河文化开展系列德育活动。其中,“争做新时代黄河好少年”国旗下演讲65场次,受教育学生4.9万人次;“继承伟大黄河精神,争做黄河好儿女”主题班(队)会145班次;“黄河精神伴我成长伴我行”手抄报比赛,征集手抄报4000多份。以黄河精神培养艰苦耐劳品质。在黄河大堤,定期组织初中生开展10公里远足拉练;举办“黄河少年杯”全县中小学生足球联赛、篮球联赛等体育比赛活动,参与学生3.7万人次。
融入社会,拓展思政课宽度。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沿黄群众家走访,听黄河故事,探寻老物件;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调研黄河两岸地理风貌,撰写《加强黄河生态保护,禁止沿岸进行烧烤》提案,被县政协采纳;邀请黄河大秧歌老艺人指导学生创排节目,有效传承黄河文化。该县围绕黄河耕读文化,在姚寨镇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先后组织25所学校中小学生、3.4万人次,分批到基地进行劳动教育实践;组织开展“保护‘母亲河’演讲比赛”“我来清洁‘母亲河’”等系列实践活动12次,保护黄河生态环境,将“黄河情”“家乡情”悄然植入学生心底。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就是对‘大思政课’教育理念的最好贯彻。”东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教育工委书记王辉说,东阿县将继续牢牢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将黄河文化与思政课紧密结合,不断推动思政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上善若水,黄河情长,诗和远方,就在家乡!
2023-09-12 11:38:30
2023-09-11 14:47:34
2023-09-11 14:45:23
2023-08-30 17:20:00
2023-08-01 14:55:58
2023-07-13 16:32:19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