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历史上留下一诺千金、徙木立信等成语和典故;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市场经济体现着契约精神;诚信是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和法治互相赋能,是促进社会进步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一子落而全盘活。冠县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举全县之力高位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使社会信用体系迅速建立、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成为提升县域形象的金字招牌和“软实力”。
一场高规格的推进会——
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入快车道、驶入高速路
“信用是企业家的第二张身份证,也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行证,这是我参加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会后的最大感受。”9月1日,冠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凤朝告诉记者。
7月4日,由3300多名领导干部、村“两委”成员、企业家代表参加的冠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会举行,参会人数之多创几年来的纪录,尽管如此,县委书记张学宏还是有点遗憾:“我们最主要的诚信体系建设体现在经济方面,可以让更多的企业家参加。”
《之江新语》中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今年以来,冠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越来越快:成立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出台实施方案、成立社会信用中心、外出考察学习、征集“诚信冠县”LOGO、举行专题议政政协协商、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开展打击逃废债专项行动、开展系列诚信选树活动、制作“冠县人眼中的诚信”栏目……节奏越来越快,效果越来越实,“诚信冠县”品牌春风化雨、入脑入心。
在前期举办一系列活动、出台一系列文件的基础上,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会上,《冠县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出台,标志着冠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入快车道、驶入高速路。
一张立体式的诚信网——
让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无死角
诚信属于道德范畴,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运用则把道德的影响力应用于社会发展中,是方法论的范畴。
冠县的社会信用涵盖了年满18周岁的自然人,包括本县户籍人口及持有居住证的外来人口,也涵盖了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其他经济组织。信用等级分为模范、优秀、良好、一般、失信警示、严重失信等六个级别,对不同的个人和市场主体,在千分制的基础上,根据失信信息和守信信息作动态调整。
信用积分是一切经济社会行为的“入场券”,冠县在用信上打造更好场景,让信用的价值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引导、激励更多人守信,让守信者有名有利。目前,信用在行政审批、融资贷款、住房租赁、交通出行、旅游购物等方面的应用中渐次破题,“守信者受激励,失信者受惩戒”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让守信者一路绿灯,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
“目前,我们正在开展诚信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活动,通过在以上五个领域打造样板间,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成网,促进全县营商环境和基层治理水平的提升。”冠县政协副主席、社会信用中心主任李娟说。
一个同心干的路线图——
让“信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杠杆、新砝码
如今的冠县,“信用+”在各个场景迅速应用,成为践行市委“三提三敢”工作要求的突破口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杠杆、新砝码。
6月30日,润昌农商银行为桑阿镇苏胡疃村村民苏广为发放“诚信积分贷”10万元,利率低于一般信用类贷款0.5个百分点,这是冠县发放的首笔以诚信积分为利率优惠基础的贷款。冠县充分发挥社会信用融资增信功能,引导银行机构持续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推动“信用+信贷”联动应用,去年7月,冠县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平台上线,截至目前,注册用户已达26万户,贷款金额17.67亿元。
8月31日中午,在冠县清泉街道西谷子头村,53名75岁及以上老人陆续走进村内“幸福食堂”,免费享用村里“美德信用志愿者”端上的午餐。自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来,西谷子头村通过公示红榜名单、评选“美德信用志愿者”等活动,大张旗鼓地对在志愿服务、捐款捐物、环境整治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村民进行表彰,促进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今年4月,冠县推行农药经营户红黄名单“诚信办”办法,通过对全县486家农药经营部门进行起底式排查,对进入“红名单”的农药经营许可延续业务,经营者网上申请受理后直接审批,并把证照免费邮寄到家;而对于“黄名单”的经营者,则严格把关审批程序,根据现场勘查的整改情况作出联合审批结论,有效引导了诚信经营。
“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带头知信、守信、用信,扣好‘责任链’,用好‘组合拳’,打好‘攻坚战’,当好信用建设的亲历者、推动者、践行者。”冠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志刚说。
记者 朱海波 通讯员 王苗
2023-09-05 08:34:56
2023-09-04 15:51:00
2023-09-04 15:48:05
2023-08-30 17:20:00
2023-08-01 14:55:58
2023-07-13 16:32:19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