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4日,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总决赛将在聊城举行。这次大赛规格高、规模大,聊城能在与全国多个城市的角逐中脱颖而出,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悠久的农耕历史、优越的自然条件;靠的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旗帜鲜明地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导向。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立足优渥的农业资源,我市坚持产业化带动、科技化引领、规模化支撑、品牌化提升,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7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1%,增速居全省第1位。这片沃土滋养了世世代代聊城人,而一代又一代勤劳质朴的聊城人又用傲人的业绩回馈这方沃土,在黄土地上书写了属于聊城农业产业的辉煌。
特色引领 激发农业产业新活力
在本次大赛举行的同时, 2023“江北水城 两河之约”聊城市首届葫芦工艺技能大赛也将拉开帷幕。
千年前,葫芦在聊城落地生根,千年后,聊城人将葫芦寓意的福禄文化发扬光大。“五一”假期期间,位于东昌府区的中华葫芦文化园迎来了一批批游客。尽管只是部分开园,但仍挡不住市民游客对于近郊乡村休闲旅游的热情。葫芦种植、葫芦研学、中国葫芦文化博物馆、葫芦主题探险乐园、葫芦村美食部落等为游客献上一场场文旅融合“盛宴”。
提到葫芦,不得不提东昌府区堂邑镇路庄村。路庄村享有“中华葫芦第一村”的美誉,现已形成一条从培育种植、创意设计、加工制作、推广销售到物流运输的“葫芦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使小葫芦真正长成致富的“宝葫芦”。堂邑镇葫芦生产加工基地,种植面积1.2万余亩,年经营额6亿元,销售额占全国葫芦市场70%以上,被誉为“中国葫芦之乡”。
不仅东昌葫芦,全市各地的特色产业都在蓬勃发展,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性推动作用充分显现。
在冠县,灵芝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凸显。店子镇作为灵芝主产区,年产值达1000余万元,带动全镇200余户走向富裕之路。
在临清,集野生桑黄保护、桑黄人工栽培、桑黄产品研发和加工于一体的桑产品全产业链在市场上大放异彩,年培植桑黄菌包200万个、年产高质量桑黄50吨,拓展了从业群众的增收空间。
在东阿,黄河鲤鱼“游”出了村民增收路。通过合作社示范带动、统一良种繁育、统一饲料、健康养殖、精品生产、加大补贴力度等,黄河鲤鱼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锦鲤”。
放眼聊城,一个个特色产业带活了一片经济,更带富了一方群众。
优势带动 放大农业产业集聚效应
农业优势产业,因其独特性、区域性、高成长性和专业化等特点,对关联产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聊城被誉为“中国蔬菜第一市”,而莘县,则头顶“中国蔬菜第一县”的光环。
炎炎夏日,莘县河店镇,温室大棚和金黄色麦茬交相辉映。山东豪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育苗大棚里,一棵棵菜苗冒出满含希望的绿色,这个育苗强镇以优质种苗带动了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河店镇是莘县农业结构调整较早的乡镇,随着该镇瓜菜大棚的增多,当地群众参与育苗产业的热情日渐高涨。加之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河店镇的育苗产业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
在河店镇杨炉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育苗大棚内,西红柿等各类瓜菜种苗随处可见。杨炉村是大棚西红柿种植专业村,建有蔬菜温室大棚500多座,种植的西红柿销往北京、上海、厦门、深圳等地。“村党支部领办的杨炉农业专业合作社,让村里形成了育苗、种植、采摘、销售全产业链。”市派第一书记张超峰说。
如今,莘县瓜菜菌播种面积达100万亩,年总产达500万吨,两项数据均稳居全国县域前列。充分发挥瓜菜菌种植优势,莘县深度拓展农业发展链条,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水平迅速提升,瓜菜菌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柱产业。
该县规划建设了鲁西种苗谷,种苗繁育能力由2019年的12亿株增加到现在的16亿株,打造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区种子种苗繁育高地。同时,该县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农产品“三品一标”由2012年的36个增加到328个。“莘县蔬菜·健康生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越来越高,群众收入和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升。
近年来,莘县获评全国小麦制种大县、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省现代农业强县,产业振兴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与莘县相邻的阳谷县是山东省畜牧强县,全县畜牧业产值3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如今,阳谷县已形成肉鸡、肉鸭、生猪等7大畜牧产业带布局,拥有规模养殖场180家,畜禽屠宰加工企业15家,先后被评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山东省高质量发展先行县。
工农互补 绘就农业产业新图景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高质量转变关键时期的聊城农业,用工业思维推动农业发展提质增效,突出科技理念、品牌理念、标准理念、战略理念,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位于茌平区乐平铺镇小刘村的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国内首个三产联动、双园共创,实现零碳目标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
室外温度37℃,高标准草莓玻璃温室大棚内却凉爽宜人。产业园办公室主任刘慎强介绍:“大棚温度控制在22℃—25℃,最适宜草莓生长。”
抬眼望去,一排排无土栽培槽悬挂半空,水肥一体化管道直通槽内,“草莓天瀑”蔚然壮观。在这里,信发集团电厂运行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管道输送到大棚内,供草莓进行光合作用。鲈鱼养殖区内,鱼儿畅快游弋。养鱼产生的废水和粪便、鱼鳞与樱桃、草莓废弃枝叶统一收集制作有机肥,成为樱桃、草莓的新型基肥。
小刘村以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充分利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将零散的集体土地换成集中、连片的土地1200亩,租赁给当地企业。企业投资建设设施农业、强化经营管理,村民参与生产和分红,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企业则将工业发展的创新思维、管理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移植到农业上来。
从特色发展到龙头带动,从立足传统到创新共赢,聊城农业的巨变与跨越激荡着深沉的历史回音,彰显着新时代的力量,升腾着最美的梦想。
(图片均为资料图)
记者 王军豪
2023-06-30 18:30:56
2023-06-30 18:20:31
2023-06-30 18:08:04
2023-06-20 16:41:40
2023-06-11 17:19:36
2023-05-24 08:24:50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