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商城
县域
读报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深度 >

“菜篮子”与“钱袋子”里的创富经

——耿店村蔬菜产业发展路径探寻
来源:聊城日报  2023-04-21 17:35:34
A+A-
分享

  ■ 本报记者 王军豪

  本报通讯员 郑兆雷

  4月19日一早,旭日初升,耿店村也热闹起来。

  蔬菜大棚里,村民忙着打理、采摘青椒、西红柿等蔬菜;村主干道上,一辆辆三轮车满载着各种蔬菜驶进交易市场;交易市场里,操着南腔北调的各地客商和蔬菜经纪人忙着“验货”;预制菜生产车间里,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运行……

  在聊城市,乃至整个山东省,提起大棚蔬菜种植,耿店村可谓赫赫有名。

  这个在上世纪80年代因交通不便、产业匮乏导致人口流失严重、村庄空心化、种地找不到人的小乡村,自1996年建起第一座蔬菜大棚,经过20余年的发展,彻底摆脱了发展困境。

  建起合作社

  产业发展增动能

  村民耿付达将4筐青椒交到市场质检处,通过农残检验后,过磅、分装,这些青椒便被装进贴着“耿店”商标的货箱内。两个小时后,它们将被摆放在邻近商超的货架上,中午即可端上当地市民的餐桌。

  耿付达说:“以往,我们自己种菜自己卖,价格得听收菜老板的。现在加入了合作社,也有了自己的商标,蔬菜价格有了保障。”

  耿付达所说的合作社,是指耿店村党支部领办的绿冠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起成立合作社的初衷,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颇为感慨:“以前菜贩子来收菜,村民得赔着笑脸,稍微争执几句人家就不收了,我们就得拉着菜跑到邻村去零卖。”

  耿遵珠是土生土长的耿店人,看着乡亲们一年到头辛勤劳作,汗珠子摔八瓣儿却挣不着几个钱,心里十分着急,下决心要改变被动等收菜的状况。

  经过多方考察,耿遵珠提出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想法,在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讨论后,耿店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改变“各自为战”的旧做法,深耕蔬菜产业的发展思路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支持。2008年,绿冠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村民纷纷以土地或资金入股,合作社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运营,有效规避了分散经营潜在的种种风险,还让农户获得了土地流转费、入股分红、工资收益,迈出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抱团发展的第一步。

  “我种了十几年辣椒,原来一亩地就产15000多斤,经过专家讲解管护技术,现在一亩地产量能到20000斤。”村民耿法军说。

  和耿法军一样,耿店村的村民真切感受到了合作社成立之后的变化。

  蔬菜种植是耿店村的传统产业,但是很多年一直都重复种老品种,抗病害能力弱且产量低。为此,合作社从寿光先后引进了多个高产优质蔬菜新品种。为了种好这些新品种,合作社又聘请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为村民进行实地培训,从整体上提高了耿店村蔬菜种植水平。

  “新品种不仅产量高,品质更好,不少批发市场和商超找上门与村里合作。”耿遵珠说。

  高品质蔬菜为耿店村增加了发展的底气,村里先后注册了“耿店”“棚二代”“茌星”等商标。 耿遵珠介绍,贴上耿店村商标的蔬菜要先通过村内的产品标准自检,运送到交易市场后还要接受专业机构的复检,然后才能进入商超销售。

  目前,耿店村合作社已经发展社员300多户,带动周边村500余农户共同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实现销售收入3800多万元,社员年人均增收4000多元。

  智慧农业

  种菜更有科技范儿

  在耿店村蔬菜产业示范园的玻璃温室大棚内,西红柿秧苗能长到12米。在这里,西红柿种植不用土壤,椰糠成为其生长基质。智能数控设备根据蔬菜生长情况,结合阳光、温度、湿度,持续不断地将营养液注入基质内,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和营养。种植也不受季节、气候影响,随时播种,半年会有很多茬,采摘期达半年,亩产量更是超过3万斤。

  在科技支撑下,耿店村4个玻璃温室大棚和34个双模双面日光温室里的西红柿、水果黄瓜、辣椒等蔬菜已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目前正是蔬菜采摘期,占地20亩的温室里却只有五六个人在忙碌。耿遵珠说:“种植过程都是靠大数据和电脑来管理,通过24小时监控作物生长数据,测算后进行精准施肥,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能避免土壤板结化。”

  在耿遵珠看来,以往种地靠天吃饭,现在种棚向科技要效益。他进一步解释说:“玻璃温室大棚的西红柿亩产是露天种植的5倍,每斤的价格更是能高上0.5元,增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蔬菜产业示范园的玻璃温室大棚是耿店村探索智慧农业的有益尝试,为了带动更多村民依靠科技的力量发展蔬菜产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种苗供应、统一管理指导、统一化肥农药、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牌销售的保姆式服务。

  按下开关,自动卷帘机缓缓将大棚上的保温棉被卷起;轨道铺在大棚里,百十斤蔬菜一个人拉起就走;滴灌设备铺到每棵秧苗的根部,节水又省力……村民耿付建说:“这是我们村种大棚的标配。”

  村民眼中的“标配”其实是合作社在多年发展中总结经验、加强精细化管理提质增效的体现。

  “我家一共有11个大棚,借助科技种田的手段,只需要十来个人就能管得过来,一年收入超过60万元。”耿付建说。

  在耿店村,农户自种大棚与合作社托管大棚、蔬菜产业示范园共同构成了当地蔬菜大棚产业发展的格局,未来这里将成为集智能化生产、自动包装物流、高科技农业展示、农业科技培训与推广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

  耿遵珠说:“我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村民的高标准大棚都建成示范园,鼠标一点,啥都不用管。那时候大家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在黄土地上再干一番大事业,过上更加富足美好的生活。”

  延长产业链

  提升附加值

  育苗床上,空中喷灌设备在轨道上滑过,细细的水珠均匀地洒落在秧苗上。

  距离育苗室不远处的冷链物流加工车间内,预制菜生产线正在有序运转。

  从智能化育苗场、试验种植基地,到蔬菜大棚、专业合作社,再到蔬菜批发市场、预制菜加工,耿店村打造了一条完整的蔬菜产业链条。

  2022年,耿店村合作社抢抓预制菜发展机遇,投资近1500万元建设两条年加工蔬菜量达3万吨的预制菜生产线,这些预制菜通过冷链物流平台和蔬菜交易市场销售,变“菜篮子”为“菜盘子”。

  “我们算过一笔账,通过建市场、应用新技术,再到预制菜等举措,每亩蔬菜能多卖5000元。”耿遵珠说。

  以市场端为导向,耿店村围绕蔬菜种植的全产业链模式发挥了联农带农富农作用。

  “出了大棚进市场”,如今,耿店村的菜农们很忙碌。耿店大集、蔬菜交易市场里人头攒动,作为十里八乡最热闹的集市,这条南北大街长600米、宽30米,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菜客商以及蔬菜经纪人,尽管有南腔北调各种口音,但主角始终是耿店村的菜农,他们手中的新鲜蔬菜和预制菜,按标准划分产品等级,明码标价。“在家门口就能卖上好价钱”,曾经做梦都不敢想的日子早已成为现实。

  夕阳西下,热闹了一天的耿店村没有平静下来,菜农们又干起了“新农活”。

  “螺丝椒肉质鲜美,能做调味料,也能做菜吃,是地道的耿店特产,爱吃辣的朋友们赶紧下单了。”曹有忠和妻子吃完晚饭便打开手机直播带货。

  2018年起,村里的年轻人瞄准了电商直播这一新型销售模式,开始尝试直播带货。通过直播带货,每户村民每年又能多挣好几千元钱。

  “用产品说话,靠双手赚钱”,在耿店村村民的心中,这样的日子过得很踏实。

【编辑:顾杨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