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孔繁森,一个我们熟悉又倍感温暖的名字。他是从聊城大地上走出去的领导干部的楷模,从齐鲁大地到雪域高原,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热爱人民,无私奉献,是我们全党及广大干部学习的榜样。
今年是孔繁森同志殉职30周年,为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继承英模遗志、弘扬孔繁森精神,追忆孔繁森同志的光辉事迹,缅怀他的崇高风范,让生生不息的孔繁森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聊城市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孔繁森同志纪念馆)、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联合开展了“我心中的孔繁森”主题征文活动,征集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百余篇,《聊城日报》今起陆续择优刊发,敬请关注。
2024年10月23日《聊城日报》5版
孔繁森同志离开我们30年了。作为曾经的同事、故友,我在抚往追昔、回忆点滴的过程中,通过列举在不同阶段与孔繁森交往的一件件小事,对孔繁森精神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分析。
玄先昌(左)在孔繁森家与其合影
孔繁森说:“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他的一生是对“亲民爱民,大爱无疆”这一理念最深刻的诠释。他不仅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人民至上”的宗旨,更以其卓越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影响着我们。
爱洒齐鲁
在赵寨子公社包村期间,玄先昌(前左)与王克玉(前右)、孔繁森(后左)、宫本欣(后右)合影
我是山东大学1962届毕业生,先是分配到军工六机部武汉438厂,1975年5月调回原聊城地委宣传部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是我的直接领导。
他人好,交往广泛。孔繁森对待朋友和蔼可亲,充满了正能量,为周围的人带来了光和热。孔繁森住在光岳楼北老地委宿舍,每天骑自行车上班。他自己常说,每天上下班路上都能碰到七八个熟人。他的办公室在地委二楼东边,办公室的钥匙就放在门框的上边,每天进办公室第一个任务就是拿起拖把擦一遍二楼的走廊。
当时我们俩的家属都在农村,午饭都在地委食堂吃,有时也会拉我到地委家属院里找饭吃,印象最深的是到陈孝忠家吃地锅大包子。当时,我们俩的月工资都是50多元,但他串门舍得解囊。我外甥女生病,他帮忙联系医院住院,多次看望并资助钱和粮票。现在外甥女谈起孔部长,仍是念念不忘,感到无比荣光。
1977年春节,我骑自行车回台前县玄桥老家过年。正月初六午饭后返聊,路上遇到大北风,100多里地只能推着车子走。走到半夜,也不知走到哪里,只见右手方向有灯光,我就小心翼翼地推着车子走过去。敲门后,我对主人自报家门,对方说:“你在地委宣传部工作,认识孔繁森吗?”我回答:“他是我们的副部长。”对方像对上暗号一样,热情接待,安排我吃饭住宿。
他孝顺,爱老敬老。孔繁森是个大孝子。我经常看到他给老娘端水端饭、洗脸、梳头、剪指甲、倒屎尿。还有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我在地区文化局任职期间,一年正月十五上午接到他的电话:“你们文化局有三轮推车吗?”我说:“干嘛用?”他说:“想晚上推着老娘看看花灯!”我说:“推车没有,我们有个桑塔纳行吗?”他说:“不用,我再想办法吧!”文化局门前花灯年年最好,晚饭后我出门正好碰上孔繁森推着老母亲看花灯,他边看边给母亲解说,90多岁的老娘乐得合不上嘴。
繁森对他母亲是这样,对其他老人也一样。他经常到我家看望我父亲,特别是第一次进藏前,晚上还登门向我父亲告别!王克玉同志也经常提起我们在高唐县赵寨子公社包村期间,他与孔部长骑自行车近30公里,看望克玉同志父母的往事。当天住下,第二天一早,告别老人,老人拉着克玉同志的手说:“孔部长是个好人,你跟着他是个福气,可得好好向人家学习啊!”
1991年春节后的一个晚上,天特别冷。半夜12点多了,我正熟睡,听到外边有按门铃的声音,接着又听到拍门声。我意识到一定是熟人,马上穿好衣服去开门。开门后我惊呆了,原来是孔部长。进屋后他说:“我从西藏回来还没进家,在济南听克玉说,你爱人不在啦,我来看看你。”进屋坐下后,我打量孔繁森,眼里布满了血丝,显得非常憔悴,脸上青一块紫一块。我问他,脸上怎么搞的?他说,从马上摔下来了,没事!回家休息几天。临走时,孔繁森留下一包东西,我打开看,原来是西藏的雪莲花。这么远的路程还想着我,带着伤来看我,我非常感动,终生难忘。
他勤劳,亲民爱民。对待求助的群众,他总是耐心倾听,尽力解决每一个问题。他的这种亲民作风,赢得了人民的广泛爱戴。
1975年10月至1976年10月,孔繁森带领我们到高唐县赵寨子公社蹲点包村。我们下乡包村,自带自行车,配备一把铁锨,经常与社员一起参加劳动。孔繁森从县里开会回来传达会议精神,很少在公社召开各村工作组长会,而是骑自行车到各组传达。一大早骑车跑遍各村,接着下地干活。他整天乐呵呵,不知劳累。我当年的日记都记着:“75年1月26日,孔部长去解庄参加劳动”,“12月8日到11日四天在王辛庄参加平整土地”,“8月13日中午,孔部长到蒋官屯参加二队积肥。”……他走到哪里干到哪里,和群众一起翻地、拉耙、收割、打场、挖泥塘等,出大力流大汗。
在东小村与社员一起拉耙时,孔繁森穿着大裤衩、背心,膀子上搭着一块毛巾,社员郝云星、郝庆友说:“孔部长,你使的劲太大、走得太快,我们跟不上,你把耙拉偏啦。”我们住在一起,他每天都是起得最早的一个,经常一大早骑着自行车带着铁锨就走了。有时发现自行车被人擦干净了,衣服被人“偷着”洗了,不用问,肯定是繁森干的。一块吃饭时我们就开他的“批斗会”,问是不是他干的,他一声不吭,吃他的饭。
回忆当时,由于生活比较艰苦,又夜以继日地工作、劳动,当兵出身、身体那么棒的孔繁森都累病了。我在日记里写到:“6月3日,孔部长去茌平看病”。到1976年10月,蹲点下乡结束,每人都带着自己的行李和铁锨在公社门口集合,大家的目光不自觉地集中在队长孔繁森身上,发现他的铁锨头最亮,剩得最短。
1976年8月的一天傍晚,克玉同志陪同繁森部长下去检查工作,刚返回赵寨子,就见一家院子门口挤满了人。他俩把自行车放好,悄然走进门去。走过迎门墙,映入眼帘的是满院子碧绿而茂盛的韭菜,西墙根处还露出几个大吊瓜。再往里看,在菜园一隅,站着一堆人,有大队上的,也有公社里的,正围在一起商量怎么处理这满院子蔬菜。当时,在自己的院子里种菜也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有人主张把菜拔掉,有人却坚决反对,双方争执不下。群众看到他俩走进来,就问:“你们工作队评评理,这一户私自种菜,这资本主义的苗、资本主义尾巴该不该割?”繁森同志沉思了一会儿,平心静气地说:“请停停、停停,老百姓种点菜不容易,要拔掉很简单。我们回去商量商量。”他俩回到公社,繁森同志马上把杨广岳和我叫来,讨论刚刚发生的这件事情。经过讨论最终形成共识:群众在自己院里种点菜作为补充很不容易,别拔啦!接着繁森同志与公社领导交换了意见,保住了群众的劳动果实。那一段时间,到处刮起了“割资本主义尾巴”之风,却没有刮到赵寨子公社。这也体现了繁森、克玉同志敢于担当的领导水平和亲民爱民之情。
爱暖雪域
1992年8月,孔繁森在尼木县地震灾区安慰老阿妈
1979年4月26日下午4点6分,孔繁森从济南坐火车第一次进藏。离开聊城前的晚上,我们地委宣传部几个人,在一同事家给他送行。当晚大家依依不舍,谈到深夜。最后大家说,明天一早给你送行的领导和同志很多,我们就不参加啦。
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组织上认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经验,便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进藏后,孔繁森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到任仅4个月的时间,他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奔波操劳;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乡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了解到农牧区缺医少药的情况后,他每次下乡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工作之余就给群众听诊、把脉、发药、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这表现出孔繁森心甘情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进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年近50岁的孔繁森任阿里地委书记后,为了寻找阿里的发展优势,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1.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7.5%;国民收入超过了1.1亿元,比上年增加了6.7%。
1992年,拉萨市黑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时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赶赴灾区。在那里,他收养了12岁、7岁和5岁的三个藏族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由于入不敷出,1993年,49岁的孔繁森先后3次以洛珠的名字献血900毫升,收到的营养费900元,全都用于藏族孤儿的生活补贴和转学费用。
孔繁森早年在部队医院工作,精通医术。一次,有位70多岁的藏族老人肺病发作,浓浓的痰堵住了咽喉,生命垂危。在没有医疗器械的情况下,孔繁森就用听诊器的胶管口对口将老人的痰一点一点地吸出来,救了老人的命。一次,他用胸口为聋哑老人暖脚,善举也暖了老人的心。
有一次,孔繁森到拉萨市林周县阿朗乡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走进一个房间,他看到一位藏族老阿爸的脚因烫伤溃烂发炎了,便打开随身携带的药包,为老人擦洗涂药,又轻轻地用纱布包扎好,还把自己穿的灰色风衣脱下来送给老人,临走时,他又掏出身上仅有的30多块钱塞到老人手里。老人感动得直掉眼泪,口中不停地重复着三个字:“活菩萨,活菩萨!”
爱贯中华
1995年春节,孔玲(左1)与孔繁森收养的孤儿曲印(左2)、贡桑(右1)在玄先昌(右2)家过年时合影
1994年11月30日,我接到次日去行署礼堂召开全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的通知。行署礼堂就在繁森家的前面,我考虑早去会儿,去看望孔繁森的爱人王庆芝。当夜,我梦到繁森回来啦。
12月1日,我骑自行车到繁森家胡同门口,有解放军站岗不让进。当时,我想可能繁森真从西藏回来了,因为有领导在,繁森家不让进。我就骑车返回先参加会。散会后,我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径直走向繁森家。但刚走到墙外就听到一片哭声。我加快脚步走进繁森家,看到时任聊城地委书记陈延明、聊城地区行署专员王曙光,陪同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廉守昌在那里。我看到医护人员抱着王庆芝哭成一团。这才知道繁森因车祸,于11月29日去世了。我也抓住庆芝号啕大哭了一场。
繁森牺牲后,聊城将聊城烈士陵园南厅划出,建设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我将平时与繁森合影交孔繁森同志纪念馆,赵亚军馆长将原件留馆收藏展览,另复印一套给我。在开展向孔繁森学习的活动中,1995年5月,中组部、中国文联组织学习孔繁森同志采风团到聊城。我们聊城地区文联全程陪同活动,参加了各种向孔繁森学习座谈会。中央采风团在聊城活动结束后,回到北京筹备孔繁森之歌“七一”节目。听说中央这台节目没聊城的节目,1995年6月10日,我与聊城豫剧团章兰、冀永林驱车赴京,找到中组部张全景部长协调,在节目单上增加了聊城的节目。于是以反映孔繁森爱人王庆芝赴藏看望孔繁森为主题,刘桂成编剧,章兰演唱的豫剧《啼红高原万重山》进京演出,演职人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随着全国宣传孔繁森事迹的广泛和深入,孔繁森成为全党全国的英模。特别是2021年9月,孔繁森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成为共和国的集体记忆,彪炳史册。
“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我认为这就是孔繁森精神的核心内容。
一个大写的“爱”字,贯穿孔繁森终生。繁体“愛”字释义,从心,从友,表示占据心头的亲善之情。只有怀揣心头之爱,才会有对藏民领养、暖脚、吸痰等亲民爱民大爱无疆之善举。“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只有舍得爱的人,才能用爱暖化人心,得到世人的大爱,成为人民心目中的“活菩萨”。这就是孔繁森人生之境界。
玄先昌(中)与孔繁森爱人王庆芝(右2)和孩子孔静(右1)、孔杰(左2)、孔玲(左1)合影
我们分析一下孔繁森精神形成的条件及因素:
孔孟儒家思想的熏陶。孔繁森是孔子第74代孙。“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山东是孔子儒家学说的发祥地、重要高地。子曰:“仁者爱人,即人爱”。许慎在《说文·人部》中训为“仁,亲也,从人从二,即人与人之间的亲爱关系就是仁”。以上这些儒家思想,可以从孔繁森的一言一行中得到体现。
孔繁森老家堂邑,早在中国金代就有文庙建筑群,当地老百姓祭祀孔子、祭祀乡贤名宦。孔繁森家五里墩村离县城堂邑五里地。孔繁森幼年,赶上百年不遇的旱灾、蝗灾,孔一家逃到堂邑,寄居县城南街。从小到文庙玩耍,小学到县城附近路庄就读,所以,耳闻目睹,孔繁森从小就在心中埋下了儒学仁爱思想的种子。
季羡林说:“厚道,就是最大的精明。”齐鲁大地,五岳独尊,山水孕育出的山东人,体型高大,性格低调、厚道、正直、豪迈、忠诚。全国征兵都愿意要山东兵,封疆大吏多选山东人。孔繁森是在齐鲁大地上成长起来的时代楷模,孔繁森精神是聊城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伟大精神。
部队大熔炉的锤炼。孔繁森1962年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在部队7年,正是部队英模辈出的年代。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精神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美好品质。济南部队山东金乡人王杰,1965年6月牺牲,毛泽东主席的题词是:“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山东淄博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964年5月14日病逝。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长篇通讯,同时发表向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我认为,部队大熔炉的锤炼,英模人物的影响,对孔繁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时势造英雄。西藏,一是海拔高,喘气难。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人到那里第一感觉就是氧气不够。这里常年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最低能到零下40多摄氏度,每年7、8级大风天气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望而却步。所以,在阿里第一位是生存。1994年春,阿里发生几十年不遇的雪灾。孔繁森率先到措勤、改则、革吉三个海拔最高、灾情也最重的县抗灾,因为劳累过度加上长期高原反应,有天晚上他觉得身体非常难受,几乎挺不过去了,就在随身带的笔记本上给公务员小梁留了一段话:“我在哪里发生了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并让小梁每月替他写信给母亲报平安。好在那天晚上他挺过来了。二是路途远,交通难。西藏总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近8个山东省。地广人稀,1994年西藏人口约236万。拉萨到阿里有1700多公里,到拉萨开一天会,来回要走三天三夜。路上没吃没喝,连招待所也没有,只有个兵站。三是道路窄,不安全。孔繁森每次探亲回聊城,我们总得聚一次。吃饭时他经常给我们说,县与县之间还有条公路,山间公路只能走一辆车。如果在道上碰见了两辆车相遇,两个司机就面对面问“后边多远?”,意思就是后边能错开车的那个地方还有多远。这时,总有个司机会退上几里路,让另一辆车过去。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为了阿里发展,在去新疆塔城考察口岸边贸的途中,在一场车祸中不幸殉职,时年50岁。繁森进藏前,请山东《祝你幸福》杂志社副总编、我山大的同学赵建国,拜托山大教授、全国著名书法家蒋维崧先生写了一副对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做千秋鬼雄死不还乡”。赵建国、宋家英夫妇在交付对联时,邀请繁森来家吃饭送行。吃完饭,繁森一边欣赏对联一边说:“老赵,这次去西藏,如有不测,过春节时,求你为老弟摆放一碗水饺、一双筷子。”家英听到这些不吉利的话,跑进内屋,泣不成声地说:“你快走吧!”
1975年,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在高唐县赵寨子公社群众大会上讲话,右二为玄先昌
孔繁森走啦,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30年来,每年11月29日下午,我都到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鞠3个躬。为弘扬和践行孔繁森精神,2019年,聊城在孔繁森家乡东昌府区堂邑镇五里墩村建起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孔繁森永远活在藏族人民的心中,阿里烈士陵园他的墓前每年清明节都摆满鲜花花篮。孔繁森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全国人民为孔繁森事迹而感动。国人中凡结识繁森的人,都觉得对孔繁森的宣传,怎么宣传都不为过。墙内开花,墙内、墙外香!
孔繁森走啦,给我们留下的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为后世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用生命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孔繁森精神”“老西藏精神”,将随着岁月的沉淀,愈加历久弥新,并永远为后人继承、发扬光大。在当今时代,我们要继续书写孔繁森的故事,将这份大爱继续传承下去,用无限的爱心和不懈的努力去点亮一个个需要帮助的生命。
文/图 聊城市文联原主席,研究员 玄先昌
2024-10-23 17:39:14
2024-10-23 15:54:44
2024-10-23 14:21:32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