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社会 >

聊报社论丨坚定不移走好平原特色乡村振兴聊城路径

来源:新聊城客户端  2024-06-11 14:55:00
A+A-
分享

  2024年6月11日《聊城日报》1版

  又是一年麦收时,水城大地好“丰”光。眼下,正是“三夏”农作物抢收抢种的关键期。我市各地抢抓农时收割小麦,多举措确保夏粮颗粒归仓,一幅具有平原特色的乡村振兴“富春山居图”在金黄麦田上徐徐展开。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今年年初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把走好平原特色乡村振兴路径作为全市“三农”工作的重要引领和主题主线,为我们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农业强市支撑指明了方向。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找准路径至关重要。我市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创造性地提出将“平原特色”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与我们地处平原的资源禀赋密切相关。

  聊城地处鲁西平原,全境近60%的土地面积是耕地,有着良好的平原气候、肥沃的平原土壤、丰饶的平原物产和一马平川的平原风貌。这一片平畴沃野,是我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也是亟待深度开发的资源宝藏。我们要立足平原特点、深挖平原优势,加压奋进、聚力突破,努力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平原特色乡村振兴成功路径,在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推动农业强市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要在粮食高产上彰显平原特色。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我们要坚决扛牢稳粮保供政治责任,以“吨半粮”产能提升行动为主抓手,持续在稳面积、提单产上下功夫,强化粮食生产全链条服务管理,确保粮食稳产、增收。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以补定占”,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农田,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坚实支撑。既藏粮于地,也藏粮于技,要聚焦良种强基、良法增产、良机提效,推动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

  要在产业提质上彰显平原特色。产业振兴是打造平原特色乡村振兴样板的关键内容。我们要积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重点抓好畜禽加工、粮油加工两条重点产业链,培育壮大预制菜等七大农产品加工集群,发挥好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精心打造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体验,为乡村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树牢大食物观、大农业观,加快发展节能宜机现代设施种植业、高效集约现代设施畜牧业、健康生态现代设施渔业。

  要在乡村建设上彰显平原特色。好的乡村景观,不仅能呈现田园之美,更能将乡愁、乡风、乡韵融为一体。我们要突出平原特色乡村风貌、乡风乡韵,全面提升乡村建设水平。要深入实施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农村改厕、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路网建设、供水保障等工作;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集中攻坚村容村貌“基础薄弱村”,连片打造人居环境“示范样板村”;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持续推动公共服务下移、资源下沉。

  要在乡村治理上彰显平原特色。乡村治理重在持续深化、成风化俗。我们要着力提升党建引领效能,在行政新村融合发展上聚力攻坚突破,市、县、乡、村四级同向发力,带动各网格村治理同抓、产业联动、服务共享,促进新村由“形合”到“神合”转变;实施乡村文明行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和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推广清单制、积分制等有效办法;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村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深化村级议事协商活动,持续实施村务公开“阳光工程”。

  要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彰显平原特色。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我们要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巩固拓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管用专项整治成果,全域推进农村产权流转规范化交易试点,盘活集体“三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增加农民收入;兜牢巩固成果底线,综合运用产业就业、社会保障等政策开展针对性帮扶,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勇于创新、狠抓落实,坚定不移走好平原特色乡村振兴聊城路径,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迈向农业强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李明
校对:苏永乐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