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商城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社会 >

聊城光岳楼为何让“黄鹤、岳阳望拜”

来源:新聊城客户端  2024-02-07 15:30:52
A+A-
分享

  聊城坊间一直有个民谣,“东昌府里有三宝,铁塔、古楼、玉皇皋”。其中的古楼就是光岳楼,始建于1374年,至今已经有650个春秋,有着“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的盛誉。光岳楼位于中华水上古城的中心,是古城内最高的建筑,楼宇雄伟壮丽、气势恢宏,登楼远眺,能看到东昌湖水碧如画,一览水中有城、城水相依的特色风貌。传说,天气晴好时,登楼不仅能看到滔滔黄河东去,还能看到巍峨泰山若隐若现。   

  光岳楼因何而建呢?其实和黄鹤楼、岳阳楼等名楼一样,一开始都是因战争用途而建。  

  明王朝建立初期,北方的局势很不稳定,平山卫指挥佥事陈镛,从明洪武二年(1369年)到五年,将筑土城改筑为砖城。  

  为“严更漏而窥敌望远”,报时报警,洪武七年(1374年),又用修城余木,建造了一座高达百尺的更鼓楼,故初名“余木楼”。又因此楼有鼓声报时,人们也称之为“鼓楼”。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知府杨能在维修该楼时,因地而名,称之为“东昌楼”。明弘治九年(1496年),吏部考工员外郎李赞过东昌,访太守金天锡,共登此楼,对该楼赞叹不已,“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乃今百年矣,尚寞落无名称,不亦屈乎?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此后,历代重修碑记中,一直沿用“光岳楼”。  

  黄鹤楼有着“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称,岳阳楼也是名满天下,光岳楼为何会让“黄鹤、岳阳望拜”呢?  

  从历史渊源来说,三座名楼各有千秋。黄鹤、岳阳的历史起源要比光岳楼早得多,但就目前现存楼阁来看,则是光岳楼的建筑历史更为久远。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长江边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即来源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史上,黄鹤楼屡建屡毁。我们现在看到的黄鹤楼,是以清代遗留的同治楼为蓝本,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的仿木结构建造,1985年重建而成。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地处洞庭湖与长江之畔。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横江将军鲁肃始建阅军楼,即岳阳楼之前身;两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唐初称南楼,诗仙李白在诗中首称岳阳楼后沿用至今;现存岳阳楼主要系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  

  光岳楼虽几经重修,其建筑构件,大部分仍是初建时的原物,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面貌,是明初建筑的重要遗物,许多地方保留了宋元风格。  

  从建筑学研究角度来看,光岳楼要略胜一筹。  

  “古黄鹤楼”凡三层,计高9丈2尺,加铜顶7尺,共成九九之数。新楼要雄伟多了,共高51.4米,比古楼高出将近20米。古楼底层“各宽15米”,而新楼底层则是各宽30米。因此,黄鹤楼不是修复,而是重建。现在的黄鹤楼以清代遗留的同治楼为蓝本,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  

  岳阳楼下为台基,以花岗岩围砌而成,台基宽度17米,高度为0.65米;主楼坐东朝西,构造端庄,共有3层,通高19.72米,楼阔深各三间带周围廊,进深14.56米,宽17.24米,占地面积251平方米,顶覆琉璃黄瓦,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式纯木结构,属攒尖建筑木构架。

  光岳楼是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由墩台和四层木质主楼组成,光岳楼通高和底边长都是33米,符合中国古代九丈九尺,寓意其高度不可超越。更为神奇的是,整个木质主楼全部采用卯榫结构,没用一个铁钉,历经650年风雨至今巍然屹立。以建筑形式而论,砖台、重檐、十字脊内部置空井等,仍袭宋元楼阁遗制;细部以柱础言,从明洪武初所建南京宫殿已开始用古镜式,此楼仍用宋元以来的覆盆式;就结构来讲,柱之侧角升起,楼置暗层,内外等高双槽柱列,斗拱疏朗配置,以及柱头科斗口未加宽等,也都上承唐宋以来的传统做法,同时也与其他明初建筑有若干相似之处,开“官式”建筑之始。  

  从文化角度来看,也是各有胜场。黄鹤楼、岳阳楼是灿烂长江文化的结晶,而光岳楼是运河文化的精华。  

  唐之前黄鹤楼一直名不见经传,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脍炙人口,开启了黄鹤楼因诗文而负有盛名的开端。此后,不少大诗人登临黄鹤楼,如李白、孟浩然、王维、白居易等等,楚天壮景让他们诗意勃发,使得黄鹤楼名扬四海、流传千古。

  岳阳楼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壮阔的自然风光、宏伟的建筑构造而闻名,包括历代文学名家如张九龄、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都曾登临岳阳楼,并留下众多名篇佳作,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北宋岳州太守滕子京修岳阳楼,邀好友范仲淹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更使得岳阳楼成为勤政爱民、心忧天下的政治象征。

  光岳楼是运河文化集大成者。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为南北交通大动脉,聊城作为运河古镇,有着“江北一都会”的美称。沿河过往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多登临此楼,凭栏咏月,作诗赋词。《东昌府志》《聊城县志》及现存碑刻中就记载了120篇咏赞光岳楼的诗文。清康熙皇帝四次登楼,并题写“神光锺瑛”匾,乾隆皇帝九过东昌,六登光岳楼,并题匾赋诗,将光岳楼列为南巡三十六行宫之一。时任山东学政的施闰章,也是蒲松龄的老师,留下了“泰岱东来作翠屏”的佳句。

  文/胡磊 图/商景豪

  来源:“山东政事”微信公众号

编辑:李明
校对:苏永乐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