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伴手礼是能够承载和传播城市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等个性特质的、可用于馈赠的商品载体,是城市的立体名片,是带得走的城市形象。每座城市,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城市伴手礼,聊城也不例外。南来北往的人们带不走聊城这座城市秀美的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却可以通过伴手礼,带走关于这座城市的美好印记。
假如聊城能以“伴手礼”带走,那就带走一份“聊城新三宝”。因为你带走的不仅是“阿胶之城”“桑黄之都”“灵芝之乡”的立体地域名片,更是一份吉祥、一份健康、一份历史文墨的余香。
聊城有一句传诵已久的民谚,“聊城有三宝,铁塔、古楼、玉皇皋”,当下,东阿阿胶、冠县灵芝、临清桑黄风生水起,被誉为“聊城新三宝”,它们是吉祥文化、中医药文化的代表,是两河文化的精髓。
吉祥“三宝”——“聊城新三宝”是吉祥文化的代表
“万户喜鹊吉祥地,千年阿胶福寿乡”,东阿地下水源自泰山与太行山两股地下潜流,孕育出国药瑰宝——东阿阿胶。从前,阿胶如漆,一般是作为求婚时的吉祥礼物,寓意两人结合牢固,白头到老,永不分离。唐朝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婚礼纳彩,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九事皆有词:胶、漆,取其固;绵絮,取其调柔;蒲、苇,取其为心可屈伸也;嘉禾,分福也;双石,义在两固也。”
灵芝、桑黄自古以来就寓意着福、禄、寿。“如意”造型的灵芝,形如菌状,外沿有一圈云状环纹,古人将这种天然云纹视为祥瑞的象征,故而灵芝又别称“庆云”“瑞征”,寓意着长寿福禄、祥瑞长寿,也体现出人们追求富贵吉祥、平安健康的美好愿望。
“养生”三宝——“聊城新三宝”是中医药文化的代表
灵芝仙草,养生瑰宝。早在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灵芝就被列为上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灵芝能强筋健骨、保精神、益肾气,尤其称赞灵芝“久服轻身不老”。现代医学证明,灵芝富含灵芝多糖、氨基酸等多种有效成分和大量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具有调节新陈代谢机能、增强免疫力的良好保健效果。
阿胶被称为“补血圣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之为“圣药”,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有关阿胶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距今约有二千年,东阿阿胶汉唐至明清一直是皇家贡品,历代《本草》皆将其列为“上品”,誉为“圣药”。千年临床及现代科学检测证实,东阿阿胶具有补气养血、滋阴润燥等多重功效,系中医治疗血虚的首选之品,我国首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称“久服,轻身益气”。
桑黄有“森林黄金”之称,临清桑黄是目前能够查证到的古书中最早记载的桑黄。桑黄作为一味珍稀的中药材,其作用在《神农本草经》《药性论》《本草纲目》《本经逢原》《证类本草》《唐本草》等多部古籍经典医书中均有记载。其功效主要有:利五脏,软坚,排毒,止血活血,和胃止泻。主治淋病,崩漏带下,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
两河“三宝”——“聊城新三宝”是两河文化的精髓
滔滔万里黄河哺育聊城几千年,悠悠京杭运河兴盛聊城数百载。如果说黄河文明是“聊城新三宝”生生不息的根脉,运河带来的商业文明则赋予了“聊城新三宝”浓浓“烟火气”。
临清市地处黄河下游故道,现存大量古桑树群,拥有桑树2万余株,其中500年以上的古桑树1200余棵,最为古老的树龄1200年以上,是天然的桑黄优质菌种库,入选了全国第七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国桑黄之都。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指出“临清桑黄是目前能够查证到的、古书中最早记载的桑黄;谱尼报告显示临清桑黄是所有送检样品中三萜、多糖、总酚、麦角甾醇等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
冠县灵芝产地也位于黄河故道上,面积1万余亩,年产灵芝子实体、孢子粉1.2万余吨,盆景40余万盆,年产值约25.6亿元,拥有各类贸易公司及合作社80余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是全国最大的灵芝种植和贸易基地,产品主销国内各大中药材批发市场和制药厂,同时远销韩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黄河从东阿境内奔腾而过,与东阿优质的地下水源交相辉映,孕育出国药瑰宝阿胶。东阿县现有阿胶企业100余家,产品涵盖中成药、保健品、生物药三大产业门类百余种产品,还拥有全国最大的滋补养生类中药阿胶生产企业——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
城市伴手礼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延续与扩展,彰显的是一座城市的风姿和韵味,述说的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和现在,传递的是一座城市的温度和味道。“聊城新三宝”既是聊城辉煌灿烂的历史文脉的缩影,也是聊城作为农业大市的自信与底气,彰显着聊城的真诚,传达着聊城人民的心意,未来它将代表聊城去往更多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认识聊城,爱上聊城。
2023-09-04 11:22:12
2023-09-04 09:50:41
2023-09-04 09:16:41
2023-08-30 17:20:00
2023-08-01 14:55:58
2023-07-13 16:32:19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