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山东 >

闪电评论丨增长8.2%,山东“头号工程”奔出好势头

来源:闪电新闻  2025-04-28 18:54:02
A+A-

  2025年一季度,山东工业经济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增速高于全国水平,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更以13.9%的增幅领跑,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3.3%,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2.2%……一组组数字背后,是山东以工业经济“头号工程”为引领,统筹政策集成与资源集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生动实践。

  今年以来,山东坚持把工业经济作为“头号工程”,统筹推进各领域政策集成、资源集聚,推动全省工业经济持续稳健向好。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山东工业经济成绩单折射出工业强劲韧性,不仅为全省经济“开门红”筑牢根基,更彰显了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跃升的决心与智慧。随着“头号工程”持续深化,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市场拓展等协同发力下,山东迈向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的步伐将更加坚实。

  政策集成,夯实“稳”的底盘。工业是山东经济的“压舱石”,占全省经济比重近三分之一。今年以来,山东锚定工业经济“头号工程”目标,出台《工业经济头号工程2025年行动计划》,通过“要素跟着项目走”“鲁惠通”政策兑现平台等机制,推动政策红利直达企业。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省制造业投资增长17.5%,拉动全部投资增长5.1个百分点;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899亿元,超时序进度3.5个百分点。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既聚焦“稳”,更发力“进”。例如,针对外贸压力,山东实施“万企出海 鲁贸全球”行动,一季度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比超七成,新兴市场出口增速高达29.2%;面对消费需求,推出“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消费超31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6%,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效应显著。

  创新驱动,激活“进”的动能。山东工业的“进”,核心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在潍坊,动力装备产业集群将柴油发动机技术平移至氢燃料电池研发,老工业基地“长出新根须”;在东营,炼化企业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优化生产流程,能耗下降而产能提升;在菏泽,无纺导电布企业攻克0.007毫米超薄材料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成为华为、小米等头部企业的核心供应商。装备制造业的爆发式增长(增加值同比增长13.9%)印证了这一转型成效。以潍柴、中通客车等企业为代表,山东在高端装备领域持续突破:潍柴柴油机热效率全球领先,中通客车新能源车型出口智利等新兴市场,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76.2%,光电子器件增长25.4%。这都表明,山东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硬核技术”定义行业标准。

  市场突围,拓展“新”的空间。一方面,山东内需市场潜力持续释放: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超过城镇,乡村消费增长6.0%,文化、体育等服务业营收增长20%,消费结构向高端化、个性化升级。另一方面,山东外贸结构优化成效显著。从传统制造业到高端装备制造业,面对广阔市场,山东企业坚持用高端产品撬动全球市场。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省电动汽车出口增长70.4%,集成电路出口增长49.7%,游戏机、船舶等新兴品类增速超35%,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提升至76%,成为外贸主力军。这种“内外兼修”的策略,让山东在复杂环境中保持了定力。

  一季度“开门红”只是起点。山东工业经济的韧性,既体现在数据的增长,更蕴含于“首创精神”与“系统思维”之中——从海洋牧场的“蓝色粮仓”到内河新能源船舶的绿色航道,从“离岸研发”的医药产业到“乐高式创新”的纺织业,山东正以全域视角重构产业生态。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四新经济”等战略深入推进,山东工业经济的“头号工程”必将释放更大势能。正如黄河奔流不息,齐鲁大地的创新浪潮亦将澎湃向前,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山东方案”。(文/黄宗跃)

编辑:梁营营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5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240004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