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山东 >

《光明日报》整版聚焦山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智”绘蓝图 动能澎湃

来源:光明日报  2024-06-26 19:31:05
A+A-
分享

  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26日讯  今天出版的《光明日报》在第05版“红船初心”专刊刊发整版报道,聚焦山东统筹优化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向“新”而行的道路上一往无前,不断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以下为报道全文:

  山东:“智”绘蓝图 动能澎湃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5月11日,全国首个覆盖省级区域的算网基础设施——山东算网平台正式启用;6月12日,发动机数字化无人工厂——潍柴智能数字化工厂全线达产,第15000台发动机下线……夏日的齐鲁大地,生机勃勃,“新”意盎然,处处涌动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气息。

  向“新”提“质”,阔步前行。山东统筹优化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向“新”而行的道路上一往无前,不断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在山东省宁阳县一家食品公司里,技检人员对饮料瓶进行外观检测。陈阳摄/光明图片

  在潍坊诸城市山东大业股份有限公司钢帘线智能化工厂生产车间,灵巧的智能搬运机器人在干净整洁的地面上来去自如,准确地完成半成品转运。

  “有了这些机器人的加入,公司实现了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生产效率提高了10%,产品合格率也提高到99.8%以上。”山东大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海涛说,装备换芯、设备上云、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让工厂变得越来越聪明。如今,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专业胎圈钢丝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全球每5条轮胎中,就有一条使用我们公司生产的胎圈钢丝”。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在新质生产力布局中,作为传统制造业大省的山东,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瞄准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全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塑造竞争新优势,推动传统产业向上向新。2023年,全省新增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3个,获批全国首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培育“产业大脑”32家,数字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47%,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多排高层货架整齐排列,一台台巷道堆垛机映入眼帘,一辆辆自动导引车(AGV)在生产车间里来往穿梭,取送物料,车间里各项任务井然有序开展……这是记者在山东章鼓罗茨鼓风机标准化生产智能工厂看到的场景。

  山东章鼓基于浪潮海岳工业软件建设智能工厂,通过数字孪生、智能物流、制造执行、能源管理、安环管理等五大系统,实现了设计制造一体化、生产调度全闭环、物流调度智能化、产线互联数控化、质量追溯全程化、数字运营体系化,总库存降低37%以上,生产制造成本降低20%,仓库占地面积降低50.69%,场地单位面积产能提升98%。

  行走于齐鲁大地,记者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快智能制造提质升级,“智改数转网联”让老厂房变成了智能车间,传统产业焕发出新活力。

  在宏济堂制药莱芜智能制造项目生产现场,只见控制室的大屏幕上展示出生产的关键细节,制粉、过滤、加工、包装等环节已实现无人化。作为山东省首家数字化的中药园区,该项目年产口服液可达16亿支。传统的中药熬制插上“数字化”翅膀,中药现代化生产全新场景在这里成为现实。

  在山东晨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全球单体最大的照片冲印车间内,每天有200多万张照片冲印后被发往全国。用户下单后,系统会自动接单、审核、调色、裁剪和冲印,全程无需人工干预。“我们采购整合了先进的数码印刷设备、智能化的印后加工以及智能仓储物流体系,打造了‘互联网+智能制造’的柔性供应链,为客户提供小批量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抢占新赛道打造新增长点

  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一家汽车企业的车间,生产线上一派繁忙。亓亭摄/光明图片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正成为山东各地竞逐的热门赛道。

  新型储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眼下,泰安肥城市正积极抢占新赛道,加速布局新型储能产业。

  肥城是全国重要的井矿盐生产基地,岩盐开采后形成的高品位盐穴,是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的理想场所。依托这一资源优势,当地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合作,采用自主研发、世界领先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积极发展盐穴储能产业,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前不久,国际规模最大、效率最高、性能最优、成本最低,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山东肥城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并网发电一次成功,标志着全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正式迈入300兆瓦级单机商业化新时代。

  中储国能(山东)电力能源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侯虎灿说,该电站采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年可发电6亿度,能够保障超过20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过去一直闲置的盐穴变废为宝,如今成为“城市充电宝”。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山东累计建成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7个、位居全国第1,培育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5个,构建形成了“产业+配套、平台+生态、技术+赋能”的集群发展模式。

  沿着济南经十路一路向东,驱车进入历城区彩石片区,一座超大圆柱体状的大楼,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里是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以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科技园为核心,延绵、辐射周边14.2平方公里,一个“数创绿谷”——“超算数字经济生态创新圈”正加速崛起。

  济南超算数字经济创新圈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孙茂华介绍,创新圈不断丰富包含办公、研发、生产等空间的产业载体功能,形成多个集科技园、创业园、产业园“三园同建”的特色产业园。随着云知声、中晶芯源、至晟干细胞等90余家企业入驻,数字经济形成了集成电路半导体(传感器)、信创网络安全、人工智能三大特色产业链条,生物医药形成了医疗器械、精准医疗、医美抗衰、细胞治疗四大产业集群,一座面向未来的科技新城快速成长起来。

  向“新”而行,山东各地正在积极布局经济发展新赛道,挖掘经济发展活力与潜力。

  作为华东地区划设低空飞行空域最大的城市,日照市拥有空域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4.3倍。该市将航空产业列入全市重点产业链,按照支线运输、通用航空、航空产业“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和“1+N”通用航空发展模式,配套出台21条支持政策,不断加大项目、人才招引力度,并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民航通航发展大会等一系列活动,抢滩低空经济“新赛道”。

  东营新兴产业也在快速增长:数字经济加速突破,落地海克斯康东营赋智中心、易数链、航天宏图、腾讯云等一批数字经济项目;新材料产业加快培育壮大,近三年产值年均增长率达15.9%;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基本形成全产业链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激活创新驱动的“源头活水”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全国工业一体化鲁北大数据中心。刘振兴摄/光明图片

  在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装备车间内,一排排新能源客车停在厂区等待发往目的地。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忙着为车辆安装零部件,一片繁忙景象。

  “1-4月份中通客车累计出口客车2268台,同比增长113%,收入超12亿元。”中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海外营销公司总经理朱永虎介绍说。截至目前,已有8万余辆中通新能源客车运行在全球各地,年减碳量达886万吨。

  自2016年开始,借助公司在新能源客车领域多年的研发基础和平台,中通客车开启了氢燃料客车的研发,与国内氢技术研究较早的知名院校开展合作,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燃料电池系统重点研发计划,并在氢燃料电池客车动力系统匹配、整车集成、综合热管理、氢安全及整车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拥有了氢燃料电池客车完整的产品体系。目前中通氢燃料客车已在济南、大同、无锡、佛山等地批量示范运营,成为国内推广氢燃料客车产品最多、区域最广的企业。

  培育新质生产力,必须激活科技创新这一“源头活水”。山东坚持创新驱动,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打造“新制造”、开辟“新赛道”。

  在位于东营市东营区的山东汉德氢能源装备制造车间里,轻点按钮,机械臂在空中灵活翻转,将制氢装备的重要部件之一——极框缓缓放在一旁的操作台,工人师傅上前开展点焊作业,不远处,负责质检的工人们正手持无线三坐标测量仪对极框进行厚度、平均值检验工作。

  在氢能产业链中,上游制氢环节是整个产业链的起点,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近年来,山东汉德以石油装备为跳板,每年投入研发经费近1500万元,通过组建专业氢能研发设计团队,不断加强与上海交通大学、石油大学等高校的多个院士团队的紧密合作,在原有石油电控产业发展基础上,大力投资建设氢能装备制造项目。

  制氢能力到底有多强?以汉德1000m3/h电解制氢系统为例,每8小时可产生700kg高纯氢气,可满足100余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的日加氢需求,同时可用于冶金、芯片制造等行业,实现了氢能应用场景从“小用处”到“大用处”的转变。

  放眼整个山东,科技创新正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步伐。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山东省“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超过5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1%左右,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5.3%,高出全国25个百分点。

  如今,在齐鲁大地,持续壮大、百川汇聚的新质生产力,正让脚下这片古老土地焕发生机,澎湃的新动能让山东的未来更加可期。

  “智改数转”,向新质生产力要效益

  【现场目击】

  走进山东高密众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印花车间整洁明亮,3名工人轻松管理6台设备,还能兼顾打印调试、样品比对等工作。

  “这台数字印花机只要设定好程序,就能自动打印,1个人就能看2台,印出来的产品质量稳定,花型多、颜色亮、立体感强,深受客户青睐。”公司总经理赵思久介绍。

  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是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路径。作为一家以印花为主的布匹服装印染加工企业,众和公司原来使用的是平网印花机,这种设备不仅需要人工多,成本高,而且质量不稳定,很容易产生环境污染。

  “伴随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出台,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成为趋势,公司将智改数转提上日程,果断以数码印花机替代原来的平网印花机,一台机器就能节省5个人工,10个人两班倒就可以实现6台设备从设计到成品24小时不间断产出,整体效益提高40%以上。”赵思久说。

  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这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方向。今年以来,高密市加快推进企业“智改数转”,在潍坊市率先与海尔卡奥斯平台合作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为100余家企业上门开展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共完成入企诊断112家、签约项目2个,合同金额493万元。

  “到今年底,我们将实施10个智改数转项目,打造10个数据驱动型数字经济‘晨星工厂’和‘数据赋能’优秀产品,引导2000家中小企业登录云上平台,向新质生产力要效益。”高密市工信局局长台志强介绍。

  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

  【专家视点】

  (作者:袁红英,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已经成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论。遵循因地制宜发展原则,不仅要立足自身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一枝独秀”,还要放眼全局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在全国形成地方特色突出、区域优势互补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整合地区优势并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因此,各地在坚持特色发展的前提下,将地方发展置于区域发展大局中,结合自身优势主动融入,让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地方特色发展的强劲支撑,使特色在协调中得到进一步彰显。一方面,要突出各地发展的优质化、特色化、差异化,实事求是、宜新则新、宜改则改,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要积极开展竞争性合作,预防和避免过度竞争、逐热而上,进而带来结构性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等问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区域合作模式创新必然成为这一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加强区域间要素、产业、平台、机制四维协同,以要素融通、产业互补、平台共享、机制互利为重点,进一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畅通区域协同渠道;另一方面,要织牢数据、科技、人才、文化、生态五大纽带,通过区域间互通的数据、互动的科技、互用的人才、互鉴的文化、互惠的生态,共同构建起全国性超高效生产函数,进而释放更加强大的新质生产力。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在新质生产力区域协同共进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京津冀积极推动北京科创优势与天津先进制造优势、河北现代物流优势相互赋能,协同创新指数十年增长近3倍。长三角融合上海创新策源优势、江苏智能制造优势、浙江数字经济优势、安徽产业承接优势促进新质生产力同频共振,协同创新指数增长率屡创新高,年均增幅高达9%以上。粤港澳大湾区力促广东科创和现代化工业优势、香港现代服务业优势、澳门开放交通优势等“强强联合”,奏出高质量发展的合音,深圳—香港—广州已经连续四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科技集群。

  当前,全国正在积极谋求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路径,各地纷纷拼政策、比速度,加紧布局新质生产力。越是竞争激烈,越要更加重视因地制宜,要高点站位、统筹谋划,处理好“定位”“抢位”“错位”的辩证关系,不断开创新质生产力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一是精准定位,融入大局。各地既要找准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增强地方发展与国家发展的适配性;又要将这种战略定位下沉到区域布局中具体落实,明确地区在区域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中的分工位置和功能特点,确定好各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标、方向和举措。二是科学抢位,谋求突破。依托各自禀赋优势和发展基础,主动谋划、集中力量、超前布局体现生产力新质态的优势产业或潜力产业,面向全局发展区域产业链,推动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努力在该领域构筑起新质生产力区域发展新高峰。三是有序错位,互促共赢。深化区域分工,以产业链为主轴,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合理优化布局;处理好“领跑”地和“跟跑”地的关系,加强创新引领区与其他地区的创新互动、产业联动;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加快实现新质生产力全域一体化共谋共建共享。

编辑:赵倩文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