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LNG动力新能源船舶,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传统船舶降低近30%;一块颜色亮丽、金光闪闪的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组件,太阳能转化率突破18.1%,高出国内其他企业近4个百分点;一种蜂窝陶瓷,填补了国产空白……
新能源新材料是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其创新发展深刻影响着诸多相关产业。4月22日至30日,记者跟随“行走先行区 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东营、临沂、枣庄、济宁、聊城等市。记者看到,各地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集群加速聚集,产业发展难题接续取得突破,众多项目落地生根,开辟出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科技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用于电子元器件领域的纳米级碳酸钡、五颜六色的陶瓷墨水、氧化锆材料制作的假牙、锂电池隔膜……走进位于东营市的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国瓷”),展馆内陈列着该公司诸多新材料研究的应用成果,高端、绿色、低碳,是其主要特点。
一个个圆柱体模样的蜂窝陶瓷格外引人注意。“这样的产品,主要用于汽车尾气净化催化、颗粒捕集、废气处理等,是一种陶瓷载体材料。”山东国瓷科研管理中心总经理朱恒说。长期以来,全球蜂窝陶瓷载体以国外产品居多,随着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不断提升,国产蜂窝陶瓷产品在“国六”标准汽油车市场属于空白,在“国六”标准柴油车市场份额占比不足1%。
要想打破国外垄断,就要攻克技术短板。“这些年我们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成功突破薄壁直通式载体和高性能颗粒捕捉器技术短板,解决了本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朱恒说。山东国瓷是全球第一家使用水热法生产氧化锆和氧化铝纳米粉体的企业,从这项关键核心技术开始,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公司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了纳米技术、配方技术、增韧技术等7项关键核心技术,拥有9项核心产品。
科技创新正在成为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先进适用的绿色低碳技术在全省各地不断落地、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在雄安新区,第一高楼“001大厦”正拔地而起。这座大楼穿着一层“节能”外衣,采用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将屋顶、幕墙等铺满光伏板,依托高效、可靠、智能的光伏发电系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这层“外衣”的提供者,正是位于临沂市兰山区战新产业园的曜灵时代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曜灵(广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章良懿说:“相比国外的最高金色BIPV转化率16.5%,我们的BIPV组件转化率已突破18.1%、迈向20%。”
做到国际领先,得益于先人一步的技术布局。临沂市招引曜灵时代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生产首席技术专家团队入职临沂大学,支撑临沂光伏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此外,曜灵时代牵头与中科院、北京科技大学等合作组建6所联合实验室,支撑异质结电池、钙钛矿电池产业化生产核心技术攻关。
聚链成群,释放产业集聚新动能
4月25日上午,一场春雨过后,渤海湾畔天蓝海湛,站在东营广利港码头向海面远眺,依稀可见渤中海上风电基地(以下简称“海上风电基地”)的风电机组,叶片在海风的带动下旋转,源源不断发出“绿电”。
近年来,山东充分发挥海岸线绵长、海域面积广阔等资源优势,以渤中、半岛南、半岛北三大片区为重点,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数据显示,至今年底,全省海上风电装机总规模有望突破600万千瓦。
从内陆腹地到港口再到渤海海域,东营市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图谱”日益清晰。在广利港码头,记者看到成排的叶片、主轴、塔筒等风电组件堆放于此,等待“出海”。港口是大型海上风电装备运输必不可少的基础配套设施,为了进一步满足风电大型装备的出运需求,广利港区通用码头开始进行二期工程建设,打造山东首个“风电母港”。
“新码头岸线长度337米、纵深长度500米,堆场面积约16万平方米,将新建2个万吨级通用泊位。配备大件专用起重机,为海上风电装备提供装船下水服务,满足海上风电基地建设需要。”广利临港产业园公司港产城融合发展部一级主办杨帅介绍。
背后的陆域腹地,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项目正在产业园内聚集。金雷重装投资的海上风电核心部件数字化制造项目正是其中之一,企业主要生产主轴、轮毂、底座等高端风电核心部件,全球市场占有率超35%。
以资源带产业,以整机带配套。据介绍,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项目计划总投资480亿元,精准布局海上风电主机及大部件生产、核心部件和关键材料生产、海上风电装备测试认证3大基地,目前构建起从风电主机到叶片、桩基、塔筒等零部件,再到纤维、树脂等生产材料的海上风电装备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突出链式思维,努力完善新兴产业链条、健全产业体系,形成配套优势、集群优势,这与枣庄市锂电产业发展思路不谋而合。
在位于枣庄的吉利欣旺达动力电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伴随着自动化生产设备开足马力、高效运转,全新产品BEV173Ah锂电池正源源不断下线,将装载于沃尔沃、极氪等高端车型。
这一项目是两家500强企业的“强强联合”:由世界500强吉利控股集团和中国500强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总投资50亿元,主要建设年产30万套混合动力电池及10GWh纯电动力电池。
“项目填补了枣庄混合动力电池领域的空白。”枣庄高新区经济发展局资深主管梁琪说。吉利欣旺达充分整合吉利集团整车制造优势与欣旺达动力电池制造优势,可共享双方供应链资源,带动相关配套供应商、生产商进驻枣庄,构筑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在吉利欣旺达项目的带动下,又有8个产业链上的企业落户枣庄。目前,当地已形成从锂电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4大关键材料到电池制造、检验检测、终端应用、拆解回收的完整产业链条。
勇闯新路,瞄准市场抢滩布局
在枣庄,记者见到一台5吨重却没有驾驶室的装载机,工作人员正坐在办公室对这台装载机进行远程操控。这是博雷顿(山东)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最新一代无人驾驶纯电装载机,适用于高温、高压、悬崖、隧道、有毒气体、高辐射等高危区域长时间工作,开创了智能装载作业新模式。
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年轻企业,瞄准的是一条崭新的细分赛道:专注于新能源重卡研发制造、无人驾驶,以及智能充换电解决方案,打造了全国首座新能源工程机械智能工厂。2023年,企业销售394台纯电装载机,实现产值2.54亿元。“全国每3辆纯电动装载机,就有一辆产自博雷顿。”生产负责人路敦安介绍。
越来越多企业站上绿色低碳“风口”。1022台中通客车出口沙特、与新加坡签订120辆中通新能源客车采购协议、48台中通纯电动城市客车正式交付葡萄牙、100台定制校车正式交付多米尼加……这是位于聊城的中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一季度交出的成绩单。一季度中通客车累计出口客车1718台,同比增长110.8%,迎来出口“开门红”。
站上“风口”,离不开对市场的前瞻研判。“我们针对市场需求不断尝试适应性改进,实现产品的高可靠性和高适应性。”中通客车客车研究院副院长杨磊表示,中通客车是国内最早进行新能源客车技术研究的企业,并将新能源列入长期发展战略。持续向新,近几年公司还开启了氢燃料客车的研发,与国内氢技术研究较早的知名院校开展合作,拥有了氢燃料电池客车完整的产品体系。
在位于济宁的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新生产的90米LNG动力集装箱船已见雏形。“与柴油船相比,新能源船噪声小、污染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近30%,氮氧化物、硫化物和微小颗粒物的排放也大大减少。”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副部长柏小明介绍。
“新能船业推出了67.6m、80m、90m标准化船型,这就像知名汽车品牌的主销车型一样,通过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迅速抢占市场,将‘以销定产’的传统模式转变成‘以产定销’的新模式。”柏小明说,不仅如此,企业在生产满足大部分船东使用需求的通用船型的同时,接受船东个性化的改装需求,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瞄准细分领域,加快抢占绿色低碳产品市场份额。
(记者 于新悦 修从涛 张焕辰 本版图片由记者 汤梾埠 马海燕 张子良 通讯员 李恒发 提供)
2024-05-01 09:37:38
2024-05-01 09:35:31
2024-05-01 09:33:08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