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山东 >

从N出发,构建高效创新生态体系

来源:大众日报  2024-04-22 19:13:12
A+A-
分享

  从N出发,构建高效创新生态体系

浪潮超高清新型显示制造基地,工作人员正在操作数字化设备。

  如果说研发和成果转化的过程是从“0”到“1”再到“N”的线性创新过程,那么创新生态体系的构建,则是从“N”出发,更强调创新主体与政策、制度和服务平台等创新因素之间的多维度协同关系。创新生态犹如土壤和空气,关乎创新主体的生存状态,也关乎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只有在开放、包容、和谐、有序的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主体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行走先行区,记者充分感受到,山东多地正围绕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想办法、出实招,因地制宜厚植创新沃土,激励全社会支持创新、参与创新、推动创新。

  用人唯贤 让各类人才潜心干事

  2019年,“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开到北京,为智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来了胡志坤这名清华大学研究生。4年多过去了,胡志坤很满意当初的选择。

  “公司为每位员工制定了清晰的规划,并且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了很强的支持,让我没了后顾之忧。”从研发工程师,到人工智能研发部经理、总经理助理再到如今的副总经理,胡志坤带领技术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跟随智洋创新一同快速成长。

  从2006年仅有两间房的小企业,发展到如今拥有1万平方米办公楼的上市公司,智洋创新抓住时代机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应用赋能电力、水利、轨道交通等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在北京冬奥会、青岛上合峰会及连续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多项国家级会议活动保电工作中,都留下了智洋创新的身影。

  “我们的企业定位决定了研发人员的重要性,他们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智洋创新董事陈晓娟说,公司拥有员工持股等一套完备的人才激励措施。企业之外,淄博市“人才金政”从37条升级到50条,企业所在的齐鲁智能微系统创新产业基地,配套人才公寓、公园、足球场等场所一应俱全。得益于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目前,公司研发人员占比4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600余项。

  创新并不是高学历者的专利。先后进行了60多项工艺革新、设计了20多种专用装备和量具、获国家授权专利30余项……这些荣誉都属于豪迈集团电火花小组组长王钦峰。30多年来,只有初中学历的王钦峰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下,一步步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最了解技术的是生产线上的工人,如果能发动大家的智慧,带来的创新成果将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豪迈集团董事、副总经理唐立星介绍。不限于技术突破,豪迈对创新的定义是“改善即是创新”。2023年,豪迈集团征集创新改善提案42.98万条,参与人数超2万人,创造效益5.8亿元。

  做强龙头 带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这是磁悬浮鼓风机,比传统鼓风机节电30%,一台每年就能节省35万度电;这是磁悬浮空压机,噪声能降至80分贝以下;这是磁悬浮真空泵……”在山东天瑞重工有限公司展厅,潍坊市磁产业专班顾问马中平,介绍起该公司产品时如数家珍。

  马中平已经在天瑞重工工作了四年。磁悬浮产业是潍坊市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天瑞重工的磁悬浮技术研发和应用全国领先,为了让这匹“好马”跑得更快更远,加快打造磁悬浮产业集群,潍坊市专门成立了磁产业发展及应用推进工作专班。马中平和其他专班成员住在企业,为企业解决难点痛点问题。

  刚面市的新装备,用户企业不敢用,导致打不开销路怎么办?“对购买列入省首台(套)目录的磁悬浮系列节能装备进行技术改造的企业,市里会给予奖补,我们努力促成首台(套)落地应用,作为示范大力宣传推广,帮企业拿到更多订单。”马中平说,除此之外,企业在金融、技术、产业对接等方面的难题,专班都全力以赴帮企业解决。随着磁悬浮产品逐步应用于水泥、造纸、污水处理、钢铁、化工、热电等高能耗行业,千亿级磁悬浮产业正在潍坊加速崛起。

  一个龙头带动一个产业——东方航天港的崛起之路同样印证了这一点。

  今年1月,“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在海阳市东方航天港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商业运载火箭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海上发射和固体运载火箭技术迈上新台阶。“以海上发射为龙头,我们的目的是搭建一个有影响力的平台,吸引越来越多的航空航天企业、项目落户东方航天港,抱团奔赴星辰大海。”东方航天港集团副总经理张华介绍,东方航天港现已招引集聚产业项目21个,园区建设面积4000余亩,累计完成投资40亿元,初步实现“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里有船”的建设目标。

  陆海空间(烟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波介绍,海阳设立的航空航天产业基金为公司注资3.5亿元,支持建设“东方慧眼”星座一期工程,让公司能够在创业初期不必为资金需求东奔西走。海阳完备的航天产业链配套,也为公司提供了从设计到产品再到应用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这样的优势在全国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

  “问天探海”是烟台在市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中布局的八大专项之一。“我们深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固定投资占工业固定投资比重达到67.7%,居全省第一位。”烟台市科技局副局长王晓智介绍。

  合力攻坚 挑战更多“不可能”

  当下,一种会消失的心脏支架正在造福万千冠心病患者:植入人体3年左右会逐步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完全被人体自然代谢吸收,与传统金属支架相比具有明显优势。这便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与威高集团历经10余年攻关联合研发的“Xinsorb生物可降解支架”,也是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可吸收支架。该产品已应用于700多家医院、28000多名患者。

  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联合开展技术攻关,这是威高摸索出的创新之道。截至目前,与威高有合作的院士高达100多位,一批标志性成果的诞生都是合作共赢的结果。

  “创新需要搭建平台。多年来,威高已建成10多个以国家技术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为主的国家和省级研发平台,形成以企业创新技术中心为创新管理核心的研发体系。”威高集团威海研究院副院长孙振龙说,威高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浙江大学等众多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探索出一条市场化运作道路。

  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让企业啃下了自己很难攻克的技术“硬骨头”。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当下,传统企业与IT企业的牵手,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测试零件、上色刷漆、组装调试……在中铁装备盾构机总装车间,智能化控制设备随处可见,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生产情况、设备运行、订单交付等数据。基于浪潮海岳软件打造的中铁装备智能工厂,生产效率提升10%—15%,产品交付周期缩短5%—10%,综合成本降低3%—5%,实现了由“制造”迈向“智造”的跨越式转变。

  浪潮通软副总经理兼CTO郑伟波介绍,浪潮已为鲁商集团、山东能源、山东港口、山东重工等22家省属企业提供经营管理数字化服务,帮助山东章鼓、济南二机床厂等山东企业建设的智能工厂,获评工信部2023年“绿色工厂”。

  “先进计算是山东的优势领域,我们将支持浪潮集团建强用好国家级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载体,集聚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锻长板补短板,全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省工信厅电子信息产业处副处长、二级调研员周琰表示。

  (大众日报记者 张文婷 陈晓婉 王建 贾涵宇)

  良好创新生态一定是开放融合的生态

  □ 熊苗

  良好的创新生态,是塑造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哪里生态好、环境优,创新要素就向哪里集聚,发展制高点就向哪里转移。行走先行区,蓬勃的创新实践,丰硕的创新成果,让人目不暇接。这些成果从何而来?就从良好的创新生态中孕育而来。

  创新生态就像自然界的生态,有参天大树,也有灌木、爬藤,需要水和空气的支持。每一个具体的创新链条,都需要大量的支持角色,比如配套的研发、设计,营销、推广,金融的扶持、政府的培育等。这些要素共同作用,创新生态才能完整、繁荣。

  良好的创新生态,一定是开放的生态。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单打独斗,而是以开放凝聚创新要素,以互惠推进成果共享。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由海尔、山东产研院、美的、海信等14家股东共同发起成立,并依托两大家电联盟,让更多家电企业参与其中,第一时间共享创新成果。烟台中集来福士则通过在上海、深圳、挪威、瑞典建立四个研发设计中心,形成中欧互动的研发创新格局,实现协同创新。可以说,以开放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为创新整合了资源,提升了效率,促进了行业和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良好的创新生态,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生态。淄博高新区利用在IC卡封测等领域的优势,2021年开始建立MEMS产业链,充分整合细分领域并深入研发,基地实行“智能制造中心+国投公司+产业基金+N服务”的管理服务体制,建设了8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出6家上市后备企业。让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实现有机衔接,创新生态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创新是一种氛围,也是一种基因。走进浪潮集团,专利墙上密密麻麻地刻着申请者的名字,人人皆可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来到潍坊高新区,“潍柴9条”“歌尔8条”“磁悬浮16条”等定制化政策,让人才集聚与重点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行走齐鲁大地,小到一家企业,大到一座城市,当创新成为一种生态,创新的种子就能更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多措并举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 李海波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就是要打造具有产业竞争力的创新生态体系。

  对于山东来说,打造创新生态体系是实现人才引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良好的创新生态不但可以促进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的有机协同,优化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的有效对接,还可以实现产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量质提升,更是实现我省人才、教育、科技三位一体协同融合的关键抓手。

  当前,我省在创新生态建设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超过145亿元;聚焦重点产业精准布局110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2万家,位居全国第四;在超算互联、画质芯片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持续优化创新生态,首先应强化顶层设计。5月1日起,修订后的《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将正式施行,该条例紧扣科技创新这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为培育创新生态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创新要素充分流动离不开平台载体的支撑。当前,我省不断强化资源配置,全力推进覆盖重点产业链、创新要素高度汇聚的“山东科技大市场”。进一步促进人才、成果、资金与应用场景、产业需求充分交融互动,才能为我省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同时,应强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我省创新生态提供不断革新的持续动力。根据《山东省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全省已确定了20家试点单位,实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医疗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制度文件,将有效发挥好科技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我省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增添活力。

  (作者为山东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研究员)

编辑:李明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