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山东 >

探源中华文明 赓续齐鲁文脉

来源:大众日报  2024-03-22 17:34:49
A+A-
分享

  探源中华文明 赓续齐鲁文脉

  ——聚焦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齐鲁文脉源远流长,如何让历史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作为文化大省、文物大省、非遗大省,山东如何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3月21日,山东省委拿出一天时间召开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并组织参会人员赴山东博物馆、济南章丘调研,在展览展厅、遗址公园、考古现场等感受山东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和保护传承。

  山东文化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突出代表

  灰陶尊、人面纹玉饰、春秋简牍书刻、汉画石刻……山东博物馆内,“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两场展览,集中展示了山东文明发展历程,从古代山东角度实证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呈现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引人注目、令人深思。

  历史文化遗产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何以文明、何以中国的“密码”。“目前,山东是全国史前文化谱系最清晰、发展链条最完整的地区。山东文化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突出代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二级研究员郑同修说,“我们要再接再厉,为实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作出山东贡献。”

  放眼齐鲁大地,3.35万处不可移动文物,558万余件可移动文物,18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山东多姿多彩的文化赋存。与会同志认为,山东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彰显了山东深厚的文化底蕴。

  织密系统保护“一张网”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是一项根本性、长远性、战略性工作,必须坚持系统完整保护理念,构建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体系。齐长城保护条例等颁布实施,“三孔”、泰山、石窟寺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成效显著,在全国首创设置2600余个文物保护公益性岗位,数以万计馆藏珍贵文物、重要出土文物得到抢救修复……山东织密系统保护“一张网”,文保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会议提出,要形成覆盖考古发现到展示利用全过程、远古到近现代全时段、地上地下水下全空间、物质和非物质全类别的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作为文化遗产主管部门,我们将积极构建‘大保护’体系,坚持法治保障、队伍建设、资金支持三管齐下,不断完善党政主体、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文化遗产工作格局。”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磊说。

  历史文化名城体系是中华文化极为重要的载体。在山东,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分别有20个、49个、71个,历史文化街区60片,历史建筑2108处,每个城市、镇村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副厅长任海涛介绍,山东已完成新一轮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构建了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工作体系,连续4年开展专项评估检查,加大发现问题整改督导。“我省将制定历史建筑保护办法,严格落实保护监管责任,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任海涛说。

  将尘封在历史中的遗迹挖掘出来,让古代文明直观地呈现在大众眼前,是考古的魅力所在。此次实地考察的章丘焦家遗址,曾入选全国考古十大发现,出土文物反映了此地开礼仪制度之先河。此外,城子崖被学术界誉为“中国考古圣地”,龙山黑陶的发现,有力驳斥了“中华文化西来说”,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郑同修注意到,会议提出加强考古研究和历史文化阐释,并明确深入实施考古重点项目。他说:“山东承担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2个课题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相关课题,建议以此为抓手,精心组织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着力提升考古精细化程度和研究深度,让考古发现和科研成果的含金量更高。”

  让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焕发时代风采

  对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好也要传承好。会议明确,创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切实做好以文化人、展示利用、数字赋能、传播交流的文章,让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焕发时代风采。

  一河碧水,两岸青葱。游客乘坐画舫,大运河两岸老建筑映入眼中,小闸口、东大寺、太白楼等历史文化景点,串联起一步一景、一步一情的运河记忆……作为京杭大运河流经距离最长的城市,近年来,济宁实施“运河记忆”项目,生动展现大运河文化。“我们聚焦大运河文化传承,实施的大运河国家步道项目即将获批。这个项目通过高标准建设慢行系统,串联起沿线历史文化资源,致力于打造全国大运河国家步道示范段样板。”济宁市委书记林红玉说。

  博物馆作为收藏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殿堂,在保护、研究、展示文化遗产和传承、发展人类文明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据显示,全省796家博物馆年均举办展览和教育活动2.1万场,接待观众超8000万人次。

  “在山东,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王磊表示,创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今年将实施“文润海岱 游读齐鲁”文物主题游径工程,让文化遗产更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此外,加强“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交流合作,推出更多有内涵、有品质的纪录片,提升山东文化遗产传播力、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是国内建制最早、体量最大的专业学术机构,承担了人才培养、重大课题研究等重要职能。“我省非遗保护工作亮点纷呈、成果丰硕,当前,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已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我省非遗保护工作更应立足现实需求、发挥优势强项,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省等高度,扎实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新进展。”山东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士闪说。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协同发力、全社会共同参与。

  “对各级文物、各类遗址旧址保护展陈工程以及文旅融合发展项目,积极做好用地保障和规划许可服务。”

  “主动融入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总体布局,加强铁路工业遗存保护利用,推动铁路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加快建设济南市博物馆新馆、齐长城遗址博物馆,办好第八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探源中华文明,赓续齐鲁文脉。与会同志表示,要扛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政治责任、历史责任,守正创新、担当尽责,努力推动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为赓续中华历史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 刘兵 李子路)

编辑:郭艳娜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