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商城
县域
数字报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山东 >

“两创”答卷②丨当传统文化“穿越”而来

来源:海报新闻  2023-11-26 19:10:13
A+A-
分享

  编者按: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盛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年前,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在孔子研究院发表了重要讲话,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年来,山东牢记嘱托,积极推进文化“两创”,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大众网·海报新闻特别推出“两创”答卷系列评论,以路径提炼经验,以成果剖析干法,为在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推动文化“两创”汇聚共识,为现代化强省建设凝聚精神动力。

  海报新闻评论员 张静宁

  “我是国宝,我是历史,我是文化。我会一直在这里,等待着你们来倾听我的故事,来感受我的温度,来传承我的精神。”这是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的一段文案,通过一部纪录片,我们看到了来自三千多年前的故事和生活。而今天,通过数字技术,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穿越”而来,将传统文化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

  当传统文化“穿越”而来,文化便“活”了起来

  在以前,传统文化离人们很远,不是见于纸上,就是摆在博物馆里,“看不懂”“听不见”“摸不着”是很多人的感受。但当他们“穿越”而来,插上数字的翅膀,文化便“活”了。比如,元代画家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画中描绘了济南的美景,“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的千古佳句也广为流传。但这样一幅名画,若没有讲解,很多人也难以感受到画中的清旷恬淡。

  但当《鹊华秋色图》穿越成了“鹊华十二时”,便有了现代的生命,“鹊华十二时”通过数字手法用动态的方式将牛马悠然、妇人倚门、屋宇交相辉映的整个生活场景呈现了出来,并在画作的基础上拓展了夜半、鸡鸣、日出、日中等多个不同时间的秋日鹊华景色,“动态感”带给人们“沉浸式”的体验,让人眼能看、耳能听、手能碰,像看电影一样进入图中的情景,不仅真切地感受了名画中的风光山色,也在这一笔一画的韵味中体会到了古人画画时的心境和精神内核。

  对传统文脉来说,数字技术如同一只传声筒,通过它可以将这些抽象的文艺作品背后的故事讲述出来,让“文化”以更加活灵活现的形式为人所传唱。

  当传统文化“穿越”而来,文化便有了“声响”

  过去,很多文化创作者担心自己的作品在历史长河中被湮没,故而有了“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说法,数字化技术和时代的到来,为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承方式。

  在网络上,经常看到有网友说:“在三孔游玩,有种看不懂的感觉怎么办?”由于这一类旅游地、展览馆、博物馆专业性较强、蕴含的文化内核很丰富,让人们有了这样的困惑,而数字化的介入,解决了这一难题,它让传统故事“穿越”前来,跟孔子的弟子互动、“孔门十哲”化身动漫形象讲述祭孔大典,这些MR等数字技术让先哲的精神有了“声响”,不仅丰富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有利于提升文化的传播力。

  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归根结底要能够“在心里传承”,其实这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之所以能够不断出圈,收获好评,正是因为人们心中无形的文化认同在起作用。VR、AR、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丰富了传统文化的“软表达”,让不少传统的文化元素轻量化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这正是在不断拓宽文化传播的广度,丰富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底色。

  当传统文化“穿越”而来,文化便更有“力量”

  数字时代的到来,为整个社会和很多行业带来变革,文化数字化当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当文化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便变得更有“力量”,这个“力量”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云冈石窟艺术馆,为了对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3窟西后室进行保护,青岛使用3D打印技术真正实现了云冈石窟第3窟西后室1:1还原,既有气势宏大、雕刻精美的造像,也有完整的石窟形制,还原了石窟历经千年风化的痕迹,可让参观者从中领略石窟艺术、古代建筑、石窟风化、文物保护等丰富内容。

  不仅局限于数字文物保护,数字化还正在广泛地被运用到文物安全治理、考古挖掘等多个领域,这种尝试和探索,为文化“两创”提供了新的路径,数字正在为这些从历史中款款而来的文化遗产开启新的“生命之旅”。

  今年4月,山东发布了《山东省文化数字化行动计划》,明确了11个重大数字文化产业工程,提出推动文化机构常态化开展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工作。从近几年山东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步伐中,不难看到,不论是公共领域文化大数据平台的搭建、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数字文化消费能力和服务能力的不断提高,还是微观层面各类展馆、景区、文化消费场景的数字化更替,这背后,都是山东“数文融合”的路径,也是山东推进文化“两创”的决心。

  站在新起点,向山东的文化数字化之路望去,当传统文化“穿越”而来,传承和创新在这儿相遇,他们正在用数字的力量“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

编辑:陈桂芹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