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随处见,村村有“好戏”。中秋国庆长假期间,山东省威海市文化演出、乡村旅游“多点开花”,不仅把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也为市民游客“解锁”了更多乡村新“玩法”。
近年来,威海市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一台台“好戏”在为广大农村增添着新活力。
暖心食堂里幸福滋味“浓”
9月28日上午,荣成市石岛管理区桃园街道嘉和社区的文明实践街区里分外热闹。居民们有的带着损坏的电饭锅前来修理,有的拿着布来美衣修补社缝制床单,有的在义剪坊等候理发,来自石岛人民医院的医生则忙着为社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
图/志愿者王爱丽为90岁社区居民方桂艳义务理发(徐铭 摄)
“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平常会自发地给老人理发、缝补衣服,看到老人们高兴,我们也很开心。”桃园街道“点亮星火”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王爱丽边为90岁的社区居民方桂艳理发边说。
临近中午,理完发的方桂艳老人像往常一样来到暖心食堂就餐,当天的午餐很丰盛,暖心食堂也被工作人员布置得十分喜庆。方桂艳说:“孩子平时不在家,我就在暖心食堂里吃,这里的志愿者对我们很贴心。”
桃园街道工作人员王艺璇介绍,嘉和社区暖心食堂是荣成市2021年首批试点之一,建成后,每天为社区50余名80岁以上居民和特殊困难老人提供餐饭。看着忙前忙后的志愿者,82岁的社区居民张本成说:“这里的饭菜清淡可口,很适合我们老年人。”
老人们正吃着饭,社区工作人员将一个庆祝国庆节的大蛋糕搬到暖心食堂,分切后端给每一位老人,现场充满欢声笑语。
截至目前,荣成市已建成运营514家暖心食堂,覆盖65%的村居,参与志愿者共3万余人,成立了500余支巧厨娘志愿服务队,常态化解决1.52万名农村老人的吃饭问题。
里口山休闲采摘游“火”
10月1日,秋风送爽。走进位于环翠区里口山的秋歌采摘园,只见一串串紫黑葡萄缀满枝头,满园果香四溢。前来采摘的游客三五成群,一手拿着剪刀,一手拎着小筐,一边挑选一边品尝。
图/游客在秋歌采摘园里采摘葡萄(曲黎悦 摄)
“这里的葡萄特别甜,每年我都会带着孩子来采摘,再带回去分给亲戚朋友品尝。”市民王湘穿梭在果园里,一会儿工夫,就和家人收获满满两筐葡萄。和王湘一样“拖家带口”的采摘游客很多,热闹景象让秋歌采摘园负责人雷彦辉笑逐颜开,“现在一天最多能接待300多人,营收可以破万元。”
从建园之初,秋歌采摘园就主打“四季果”——冬采草莓、春采樱桃、夏采蓝莓、秋采葡萄,让游客全年“不断档”地体验瓜果采摘的乐趣。
“一开始,我们的定位就是休闲采摘,但要想招徕顾客,就要四季都能采摘,还得与众不同,打出差异化。”雷彦辉说,当时确定四季采摘品种时着实费了不少劲儿。以成熟季在4月至7月的蓝莓为例,相同时间成熟的还有各类桃子,但秋歌采摘园却选择了彼时种植数量较少的蓝莓,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
采摘品种成熟时间不同,虽然成功吸引了一批游客,但有了人气还要有“黏性”,为此,秋歌采摘园选择在品质上下功夫。雷彦辉记得多年前去寿光考察时,看到那里的葡萄园都惊呆了,“这咋一根藤上就结了一串葡萄?”他打听后才知道,这是为了让所有营养供向果实的新技法。回来后,雷彦辉在自家葡萄上实践。现在,采摘园严格控制产量,一棵藤最多产6串葡萄,本可最高亩产达万斤的巨峰葡萄被控制在2500斤左右。
不仅如此,秋歌采摘园的葡萄都是自然结果、自然上色,生长过程中施用豆肥和农家肥以确保品质和甜度。对品质的坚持换来了顾客的频频“回头”。秋歌采摘园年平均接待游客16000多人次,年营收可达140万元至150万元。
秋歌采摘园以种植旅游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是里口山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现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缩影。如今,里口山大大小小的采摘园、民宿等均成为众多游客的“心头爱”,节假日常常“一位难求”。
老葡萄藤下的日子“甜”
10月2日清晨,驾车沿泥土路缓缓行驶,穿过一片高低错落的瓦房,再拐进一处低洼地,一排排整齐的葡萄架映入眼帘。这里便是临港区汪疃镇孙家沟村的老曲葡萄园了。
图/孙庶江夫妇手拿刚采摘的葡萄乐开怀(王威晨 摄)
“5斤装葡萄要10箱,文登李先生来取。”“10斤装要6箱,是威海丛女士的。”“再准备5斤装30箱、10斤装20箱,晚些时候我回去送货……”在老曲葡萄园入口处,村民曲本花一手举着手机,一手记录着订单,短短5分钟,1000多斤葡萄就被预定出去。
往园里望去,串串巨峰葡萄从叶缝中垂下来,圆润饱满的果实令人垂涎欲滴。曲本花的丈夫孙庶江打开了话匣子:“现在的葡萄根本不愁卖,收入还不错。”
为啥不愁卖?答案在孙庶江的精细管理里。他说:“及时清理果园的病枝、霉叶,氮、磷、钾肥适时施用,藏到根茎缝隙里的虫子要特别注意,土地要休息、轮作……”
别看孙庶江现在讲得头头是道,其实他是半路出家,45岁那年才回乡种葡萄。刚开始,他对葡萄种植一无所知,村里寥寥几家葡萄园被他学了个遍。那时候,他每天泡在葡萄园里,观察葡萄长势,记录每个阶段的生长状况,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气候、土壤特色的葡萄种植技术。
和葡萄打了30年交道,75岁的孙庶江已成了葡萄专家。他不仅管理好自己的葡萄园,还热心帮助其他果农,促进孙家沟村葡萄产业发展。
说话间隙,曲本花已将刚剪下的葡萄称重、套袋、装箱。刚停下,前来采摘的游客就上门了。“我算是老主顾了,隔三差五就来。”游客孙先生笑着说,又脆又甜又香是老曲家巨峰葡萄的特色。
在30年老葡萄藤带动下,孙庶江家的日子也甜了起来。曲本花说:“2023年葡萄又丰收了,一年能收入8万多元。”
近年来,汪疃镇不断发展和提升葡萄产业,葡萄种植面积已达2000多亩,先后引进培育了夏黑、醉金香、神山1号、金手指等30多个优新品种,其中不乏神山葡萄庄园、大风车葡萄采摘园等特色采摘园。同时,汪疃镇积极培育“葡萄+”发展新模式,以汪疃镇的葡萄为原型,设计推出吉祥物“葡萄精灵”,并连续举办多届葡萄文化旅游节,带动果农增收,推进葡萄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产业带动、文化引领、乡村旅游、辐射周边的乡村振兴大格局。
“俩大学生枣园”内卖枣“忙”
10月4日,乳山市“俩大学生枣园”内,枣树一眼望不到头,大枣沉甸甸地挂满树枝。树下,一群人手提篮子,拨开叶片,摘下大枣,收入篮中,他们都是中秋国庆假期来这里采摘的游客。
图/“俩大学生枣园”的工人在采摘大枣(王泽瀚 摄)
“俩大学生枣园”的经营者是两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2004年,毕业7年的邹均亭、谷咏梅夫妻放弃待遇稳定的农业技术员工作,回到家乡南黄镇高家屯村,承包土地种植大枣。
“念了大学却回来种地,当时周边村民都很不理解。”邹均亭说,“俩大学生枣园”原先不叫这个名,是因为村民每次路过都会说这里有俩大学生在种枣才改的名。
枣园内人来人往,邹均亭骑着电动三轮车,将工人采收好的红枣运至枣园前搭建的帐篷内,再将空箱送到工人面前。谷咏梅则“坐镇”后方,分拣大枣、沟通顾客都靠她。
“这两天过来采摘的顾客很多,有些人不清楚我们枣园的具体位置,我关注着点消息,能及时解答。”说着话,谷咏梅时不时查看一下手机。
“你看我们这的枣,甜中有酸,皮薄肉厚。”分拣的同时,谷咏梅不忘介绍自家的枣。
2009年,夫妻俩从本地品种选育出适应本地气候的“酥脆蜜”品种,初步发展起枣树基地40亩。
闲聊间,一箱枣已分拣完成,堆放在一起。分拣好的枣再通过机器分拣一遍,之后谷咏梅会按照订单,5斤一箱装好。“不愁卖,当天采摘的,当天就能卖得差不多。”邹均亭说,自家的枣很受市场欢迎。
每天下午3时,快递员会上门取件,谷咏梅就开始填单发货。每打出一个快递单,谷咏梅都拍照发给顾客。当天,一共发出37箱。
为留住回头客,夫妻俩在箱子外印上地址和手机号。“很多人是买来送给亲朋好友的,要是他们的亲友吃着好,就会直接联系我。”谷咏梅说,老顾客都是从微信上订,省内省外的都有,最远的能到广西、云南等地。
“2023年每亩产果在1500斤至2000斤之间。”邹均亭说,现在主要有线上销售、游客采摘、零售以及订单四种销售途径,每亩利润在8000元到1万元。
谈话间,谷咏梅的手机铃声响个不停,又有几名顾客来订枣。
这个村剧团的演出“牛”
10月3日下午,在荣成市人和镇晏家庄村村委大院内,人和镇邢家村村剧团演职人员正忙着搭台布景,调试大屏幕、灯光、音响等设备。舞台下,晏家庄村村民们拿着小马扎陆续就位,等待好戏开场。
图/邢家村村剧团正在演出(刘凌玉 摄)
晚上7时,伴着主持人热情洋溢的开场词,荣成市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正式开启。第一个节目是舞蹈《春天的故事》,演出人员盛装登台,翠绿的舞衣随着舞姿摇曳。看着精彩的演出,村民们纷纷鼓掌喝彩,还有不少人拿起手机记录拍摄。
当晚,邢家村村剧团带来了歌舞、小品、情景剧等13个节目,演出时长近2个小时。晚上9时,演出结束,村民们仍意犹未尽。“像我们这样上了年纪的,平时晚上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村剧团来演出,大家聚在一起听歌看戏,特别热闹。”村民张延浩说。
文艺下乡活动不仅给村民们带去了欢乐,也让演出人员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当晚负责主持的虎山镇运兴村村民冯颖说,加入剧团3年多,对村剧团很有感情,“我本身就热爱歌舞,加入剧团后,锻炼了口才,气质也提升了不少。”
邢家村村剧团虽然只是个村里的剧团,但在荣成小有名气,一年里,几乎天天都有演出。“村剧团到2023年已走过了23个年头,成员们的演出接近专业水平,灯光、音响等设备也都是一流水准。我们在外演出,最多时能有上千人观看,很受欢迎。”邢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邢家村村剧团团长姜忠强说。
2023年,邢家村村剧团要下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部队表演100多场。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剧团一天也没闲着,在荣成市虎山镇“巡演”,为村民们带去《红军不怕远征难》《英雄魂》等原创情景剧。为排练好这些曲目,村剧团成员下了一番苦功夫。“我们的成员有不少白天上班或干农活,只能选择晚上或者不出节目的时间加紧排练。”参演《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邢家村村民殷玲玲介绍。
邢家村村剧团成立初期,演出人员只有村里几名文艺爱好者。谈及组建剧团初衷,姜忠强说:“当时想着给老百姓干点啥,就组织了几名村民在村里扭秧歌、打鼓。没想到,这样的娱乐活动不仅给大家带来了欢乐,也让村庄更有凝聚力、充满活力。”
村剧团发展至今,已吸纳虎山镇等周边镇村的20余名曲艺爱好者“加盟”,其中有4名成员带着排练的节目,在山东电视台综艺频道《我是大明星》栏目获奖。邢家村村剧团还获得山东省优秀文化团队奖,被评为威海市庄户剧团、荣成市庄户剧团。
(沈道远)
2023-11-02 09:16:12
2023-11-01 10:53:11
2023-11-01 10:40:32
2023-11-02 10:15:16
2023-09-15 18:08:33
2023-08-30 17:20:00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