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护理员杨守伟——
为孤残儿童撑起一片天
□ 本报记者 杨学莹
9月25日,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护理员杨守伟来到福利院对面的小区,看望3户“类家庭”的孩子们。这些“类家庭”,由儿童福利院租房、出生活费,聘请一对真实的夫妻,各养育4—5名福利院的孩子。在其中一家,“爸爸”说着说着,忍不住哭了起来。
原来,前几天,这对夫妻的亲生儿子生病,去济南做手术。妈妈留在济南陪床,爸爸赶回潍坊照顾家里的5个孩子。没想到,5个孩子反倒照顾起了他。他们觉得“爸爸”平时上班辛苦,就承包了洗衣服、打扫卫生等各种家务,还给他包了一顿水饺。热腾腾的水饺上桌,“爸爸”顿时热泪盈眶。
杨守伟听着听着,也哭了:“孩子们知道感恩,也能照顾自己了,看来18岁后走向社会没问题了!这我就放心了。也说明我们的‘类家庭’养育模式是成功的。”
2015年,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对智力正常、能上学的孩子试行“类家庭”养育。杨守伟认为,这些孩子与其在福利院吃食堂、受照顾,不如身处家庭,有爸爸,有妈妈,能享受家庭欢乐,感受家庭责任。组建“类家庭”后,福利院每天派人接送孩子上下学、到“类家庭”里看看孩子们吃得怎样,定期派人去家里给孩子辅导功课,去学校与老师沟通、参加家长会。杨守伟也经常去看望、陪伴孩子们。她发现,孩子们变得更阳光、更自信了,学习也有了进步。其中一名小学生,还当了班长。
从29岁来到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当护理员开始,22年来,杨守伟一直坚守一线,给1000多个孩子当过“妈妈”。福利院的孩子多半是重病重残,现在院内100多个孩子只有1/3能自己吃饭,杨守伟的艰辛可想而知。
孩子需要什么,杨守伟就学什么。入职以来,她先后自学取得了孤残儿童护理员、高级育婴师、营养师、康复保健师等证书,直到现在,只要有时间,她就学习养育、教育孤残儿童的新知识、新理念。
怎样对孩子好,她就怎样做。对行动不便的孩子,她提出“脱离床铺”,每天给孩子抚触2次、拥抱7次,不能自理的大孩子也跟着一起进入课堂,靠坐在特制的垫子上一起听音乐、参与互动。哪怕孩子听不懂、没反应,她和同事们也时常温柔地对他们说话。为了让孩子早日自理,她抓住孩子的各种发育敏感期开展早教。
同事们说,杨守伟对孩子视若己出。过去福利院很多唇腭裂孩子做手术,术后上颚突出、上唇外翻,模样不好看。她听大夫说嘬吸奶瓶会造成上颚突出,就改用汤匙给孩子喂饭。一勺舀多了,孩子呛着了;舀少了,孩子吃不进嘴里,哭。喂一顿饭,得出一身汗。但她不“投降”,反复试验后,发明了“吸管式奶瓶”,孩子不用嘬吸也能顺畅吃饭。这样喂养后,唇腭裂孩子术后的唇齿好看多了。
在杨守伟的劳模工作室里,类似“吸管式奶瓶”的发明还有很多:脑瘫儿童洗澡小车、防自伤约束衣、脑积水儿童“O”形枕等。最近这里又增添了一样发明:“E”形翻身辅助器,也是杨守伟和同事们亲手缝制的。
这几天,杨守伟又将院内养育标准进行了细化提升。在专门课程之外,把早教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她加强生活辅导,将原来一周使用一两次的烘焙教室每天开放,让孩子自己动手做面包、点心吃。她还强化孩子的心理评估,对护理员开展心理培训,加强心理疏导、精神支持。
2000年以来,在杨守伟和同事的精心护理下,借助各种医疗计划,让唇腭裂儿童重塑美丽,给院里几十名心脏病患儿做了手术,几百个孩子被家庭收养,回归了社会生活。
最近几年,由于优生优育,福利院的孩子变少了。杨守伟和同事们走出了福利院,为潍坊高新区、坊子区、昌邑等地的部分残疾儿童家庭提供康复指导。她要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让更多的家庭走出焦虑、迎来阳光。
2023-11-02 09:16:12
2023-11-01 10:53:11
2023-11-01 10:40:32
2023-11-02 10:15:16
2023-09-15 18:08:33
2023-08-30 17:20:00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