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商城
县域
数字报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山东 >

白玉刚: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来源:学习时报  2022-07-18 19:30:13
A+A-
分享

  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经党中央批准,沂蒙精神基本内涵正式表述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以及沂蒙精神基本内涵的确定,为我们在新时代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山东省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充分发挥革命精神重要诞生地资源优势,始终把挖掘、诠释、弘扬沂蒙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扎实推进。先后出台实施《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关于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的意见》等一批重要政策法规,成立创办山东沂蒙精神研究会、沂蒙干部学院、《沂蒙干部学院学报》等一批重大支撑平台,推出《沂蒙精神志》《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研究》等一批重大研究成果,与中央媒体等单位联合举办一系列高层次研讨活动,为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大力传承弘扬沂蒙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深邃要义,从中汲取历史智慧、精神力量,努力将其转化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

  (一)

  沂蒙精神诞生于沂蒙老区、发展于齐鲁大地,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鲜明的精神特质,概括起来就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一基本内涵表述,既映照历史又启迪未来,既逻辑严谨又情理交融,既易于理解又便于践行,深刻阐明了沂蒙精神形成的精神原点、逻辑起点、实践基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独特的时代价值。

  “党群同心”是伟大沂蒙精神的本质特征。以党心换民心、以民心聚党心,是沂蒙精神形成发展的根基所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样的初心使命,革命战争年代是“为人民求解放”“为民族争独立”,和平建设时期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样的初心使命,是由党的性质和信仰决定的,我们党谋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完全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唯因如此,我们党在追求人民解放、民族独立的过程中,在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地位,亲民、爱民、为民,最终赢得了人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谁把人民群众扛在肩上,人民群众就把谁放在心里。在山东人民遭受日寇铁蹄蹂躏的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来到山东,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党领导下的省级人民政府,实行民主选举、减租减息、土地改革,使山东人民经济上翻身解放、政治上当家作主、思想上摆脱桎梏。这种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做法,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形成了“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的良好局面。由此而铸就的党群同心,奠定了沂蒙精神的政治根基,也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之问。正是有这样的党群同心,我们才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刻起,就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为人民、为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历经艰难困苦,做出巨大牺牲,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干在一起,“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一心一意为人民奉献、为民族奋斗。正是有这样的党群同心,我们才不难理解,为什么广大人民群众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能够始终坚定不移跟随中国共产党闹革命、打鬼子,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党群同心”深刻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只要一个政党全心全意地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担当尽责,人民一定会紧紧地跟随她一起奋斗,同心协力到达胜利的彼岸。

  “军民情深”是伟大沂蒙精神的鲜明特质。沂蒙精神诞生于血与火的峥嵘岁月,是革命战争年代军民情深的时代表达。“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表现的正是那个时代的军民鱼水情谊,成为沂蒙精神的鲜亮特征。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来自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人民军队视人民如父母,为了人民安危出生入死、前赴后继,极大激励和带动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将党视为救星,把人民军队当作子弟兵,舍生忘死、拥军支前,倾其所有无私支援革命战争。山东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民以实际行动印证了“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伟大哲理。

  “军民情深”是党群同心最具体鲜明的展现。军民情深不仅体现在战时的冲锋陷阵、救死扶伤,还体现在土地改革、经济发展、民生保障、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沂蒙革命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名将士血染疆场。“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就是对这种军民情谊的生动写照。在同心向党、鱼水情深的双向互动中,人民军队热爱人民,人民奉献所有支援革命,形成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样的血肉与筋骨铸就了伟大沂蒙精神。沂蒙精神之所以感天动地,就在于党政军民的鱼水情谊经受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升华到了“生与死”的忘我境界。“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鲜活生动地表现了沂蒙精神的鲜明特质与深刻内涵,从更深层次阐释了沂蒙精神可歌可泣的内在机理,展示了沂蒙精神独有的血肉与筋骨。这既是沂蒙精神的形象生动表达,也是我们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必然结果。

  人民群众把人民军队当亲人,倾其所有、尽其所能踊跃支前,冒着生命危险掩护部队、救护伤员、哺育革命后代。在敌人枪口和屠刀面前,老人们毫不犹豫地把子弟兵认作自己的儿女,大嫂、姐妹们把伤病员说成自己的丈夫、兄弟。这些生动感人的事例,都在告诉后世后人,生命、鲜血乃至众多沂蒙母亲的乳汁,共同浇铸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的年轮,如化石一般存现于人世之间,树立起一座座巍峨的历史丰碑,昭示和激励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二)

  沂蒙精神是齐鲁儿女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写照。沂蒙精神立足齐鲁大地、根植人民群众,具有无比坚实的思想根基、历史根基和群众根基,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山东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

  沂蒙精神与党的建立成长紧紧相生相起。山东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五四运动后,王尽美、邓恩铭等就在山东宣传马克思主义。建党之初,沂蒙山区通过各种方式在知识青年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唤起人民群众的政治觉醒,为沂蒙精神孕育发展播下了革命火种、点亮了信仰之光,从此沂蒙精神便与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山东革命事业并非一帆风顺,这其中既经历过因国民党的疯狂破坏,导致山东党组织发展处于严重困境,也经历过因革命斗争经验不足,出现山东敌后抗战进入最困难时期。每一次渡过看似无法逾越的艰难险阻,靠的就是党及时有力的领导和指挥,靠的就是为了主义和理想同生共死的坚强意志。事实告诉我们,沂蒙精神蕴含和展现的执着坚定和信仰信念,就是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具体生动体现。

  沂蒙精神与党的伟大斗争高度契合相应。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我们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革命战争时期,山东党政军民团结一心、不畏强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书写了大青山突围、渊子崖保卫战等英勇事迹,涌现出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一大批先锋模范人物,生动诠释了沂蒙军民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品质的背后,是缺枪少弹靠拼刺刀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是“课堂在路上、写字在地上、桌子就在膝盖上”的抗大学员,是跳入冰河、搭起人桥的支前妇女……他们坚定信仰不动摇、为了胜利不怕死、执着革命不觉苦、勇于担当不退缩,彰显了革命到底、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沂蒙精神折射和彰显的党和军队舍生忘死、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沂蒙人民无私忘我的境界,无不是伟大建党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具体生动体现。

  沂蒙精神始终根存于伟大人民之中。人民,唯有人民,才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基所在、血脉所系。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在艰苦卓绝中走向胜利,源于党的领导,更源于人民群众的力量。共产党、八路军吃的是乡亲们筹的粮,住的是老百姓让的房,穿的是红嫂们缝的衣,受伤躺的是民工抬的担架,遇到危险靠的是群众掩护。在共产党的召唤和带动下,饱受几千年封建压迫的劳苦大众实现了主体意识的觉醒,开始当家作主,迸发出无穷智慧和力量,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沂蒙精神诠释和表达的党为民爱民、人民爱党爱军,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人间大爱,就是伟大建党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具体生动体现。

  沂蒙精神根本承继于保家卫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沂蒙精神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是在齐鲁文化与民族精神滋养下铸就的精神丰碑。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以“仁”为内核的价值取向,以“忠”为标志的爱国情怀,以“义”为特征的做人品格,积淀形成了山东人民忠诚爱国、敦厚淳朴、坚忍不拔、勤劳勇敢的鲜明个性。这种地域文化继承了家国情怀的优秀传统文化,经过革命战争的洗礼和考验,熔铸为一种既有历史渊源、优秀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特点、地域特色的人文精神。沂蒙精神践行和展现的忠诚担当、一心向党的鲜明标识,正是伟大建党精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具体生动体现。

  (三)

  沂蒙精神映照着党的初心使命、诠释着党的性质宗旨,历经岁月磨砺而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立足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阶段,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和彰显新时代沂蒙精神,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汇聚形成山东“走在前、开新局”的强大动能。

  弘扬沂蒙精神,首要的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是新时代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像沂蒙老区传播真理的革命前辈那样,带着信念、带着感情、带着使命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持不懈传承红色基因。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的嘱托,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推动沂蒙精神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不懈推进自我革命。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用好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宝贵经验,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弘扬沂蒙精神,重要的是汇聚强省建设“走在前、开新局”的强大力量。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全面部署了“走在前、开新局”的目标任务,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必须把沂蒙精神这一丰厚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团结奋斗、砥砺前行的强大力量。要坚定使命担当,传承赓续沂蒙精神“忠诚”“担当”的优良作风,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以新的担当作为全面开辟各项事业新局面。要锐意改革创新,从沂蒙精神中传承丰富的创造因子,弘扬山东人敢闯新路的传统,聚焦聚力推进“十大创新”,让创新活力尽量多、尽量快地释放出来,汇聚起创新发展的磅礴力量。要勇于牺牲奉献,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敢于战胜一切困难、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拼搏意志,深刻认识新形势、新矛盾、新挑战、新任务,敢于斗争、勇于奉献,努力把各种复杂局面转变为开启新未来的机遇。

  弘扬沂蒙精神,根本的是牢牢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沂蒙精神之所以可歌可泣、永续永存,关键就在于它把党的性质和宗旨落实为实践形态、升华为价值形态。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就要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像当年的共产党、八路军和老百姓“一个锅里摸勺子,一张桌上动筷子,一个山洞躲‘扫荡’,一个战壕打鬼子”那样,坚持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就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全部工作始终。像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那样,善于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带动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自觉拜群众为师,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听民声访民意,在融入群众中续写新时代的“鱼水深情”。就要把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作为工作标尺。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把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和建设高品质生活结合起来,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2年7月18日第1版

编辑:崔崴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