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山东 >

好品山东丨“中国土陶第一村” 让传承了600多年的“非遗”活起来

来源:海报新闻  2022-02-24 20:50:55
A+A-
分享

  乡村有记忆,“非遗”有传承。在青岛平度市于凤台街道的何家楼村,土陶烧制技艺已有6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土陶第一村”。土陶有红陶和青陶两种,分为生活、建筑、工艺品三大类别,1000多个品种。2018年何家楼村的陶器烧制技艺,被列入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凤台“非遗”陶艺进校园

  据何家楼村第十九代制陶传人、平度市陶艺博物馆馆长张永伟介绍说,何家楼土陶最大的特点是“会呼吸”,完全靠手工制作、柴草烧制、成为绿色环保最佳商品,其原料采用地下深层特殊陶土,不添加其它任何材料,土陶产品成为人们相互赠送的生活用品。

  2015年7月,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历时3个月在朝阳小区内建起了平度市陶艺博物馆,占地面积81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2017年,被青岛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未成年人“青岛社会课堂”。

  据介绍,何家楼村制陶的历史始于明朝洪武二年,到现在已有六百多年了,堪称“中国土陶第一村”。在传承发展中,传统的制陶技艺在何家楼村形成了独有的土陶文化。在博物馆展示的土陶藏品中,大到陶缸、炉盆,小至碗、碟、钵、罐,不仅包括砖、瓦、檐板等建筑用品,还有孵小鸡盆、婴儿坐盆等日常家居用品,在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应用中无处不在。

  学生参与陶艺制作

  “制陶这门祖传手艺不能失传,要留住我们的‘根’和‘魂’,代代传承,源远流长。”据制陶传人、民间陶艺师张茂林说,近几年来,陶艺博物馆在凤台街道党工委关心支持下,陶艺博物馆除免费向公众开放、举办展览展示外,还从娃娃抓起,开展了“非遗”进校园研学互动活动,让“非遗”活起来。

  从2015年开始,每年“六一”儿童节都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传统文化代代传活动,发挥了“社会课堂”的作用,收到了很好的传承文化教育效果。自2021年以来,凤台街道“非遗”进学校,走进了平度市第二实验小学、平度经济开发区小学、厦门路小学、凤台幼儿园等8所学校,举办陶艺、面塑技艺讲授现场制作培训9期,受训学生1751名。

  “陶”语花香,与“泥”有约。如今,土陶几乎成为何家楼村的代名词,不仅使这个村庄游人如织、名声远播,更作为多所学校的第二课堂,承担起了文化的传承的重要任务。

  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

编辑:马麟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