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山东 >

新春走基层(36)丨方正对称中国结,堂堂正正中国人——“尹氏结艺”传承人的非遗扶贫之路

来源:大众网  2022-01-29 20:57:44
A+A-
分享

   (视频制作:周溪琳)

  编者按:

  又一个新春到来。人们期待万象更新,在新的征程中奋发有为。追梦者的脚步从未停歇,从城市到乡村,从沿海到边疆,千千万万人将汗水洒在大地上。他们见证时代发展,畅享中国机遇,更是中国发展的推动者。

  最真实的生活在基层。大众网·海报新闻坚持“三贴近”,力行“走转改”,组织编辑记者深入到全国各地,走进不同行业的“战场”,走进不同家庭的生活,用心聆听,用笔记录,用情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蔡溦 武玮佳 周溪琳 济南报道

  尹崇芹身上有很多标签:非遗“尹氏结艺”传承人、齐鲁巧娘文创专业委员会主任、济南十大民间艺术家、济南市十大杰出人物、济南市妇联巾帼建功标兵、济南市妇联三八红旗手……其中,“非遗扶贫志愿者”是她最自豪、最骄傲的标签。春节渐近,尹崇芹还穿梭在各种宣传非遗和技能培训的活动中。1月25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了这位繁忙的民间艺术家。

  方正对称的中国结,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艺术,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其独特的东方神韵、丰富多彩的变化,凝结着中国人的情致与巧思,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结从远古时期打结记事的功能性存在,经历宋元明清时期飞跃式发展,它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充分提升,也蕴含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非遗“尹氏结艺”传承人尹崇芹老师认为:“中国结讲究一根绳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全部对称,方方正正,像极了我们中国人:做人堂堂正正。”

 

   万能的斜卷结,成就中国结新技法。自幼对编织情有独钟的尹崇芹,在家庭的熏陶下,九岁就学会了织毛衣,做手链等手工艺品更不在话下。在习得书上的几十种编法后,逐渐萌生要做手编工艺的想法。尹崇芹于2001年专心研发设计中国优秀传统工艺——中国绳结艺术。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创作拼搏让她的绳结事业越来越红火,她研发创作的产品多达300余种。充满个人特色的“尹氏结艺”相对于传统中国结来说,将斜卷结技艺发扬光大,如代表作《青花瓷花瓶》以及用2008片羽毛做成的《孔雀开屏》等,产品构思巧妙、美观大方,并多次获奖。

 

   用2008片羽毛做成的《孔雀开屏》

  多彩非遗活动,让年味儿更浓。临近春节,尹崇芹到了一年中最忙的时刻,她积极参加非遗传承展示、体验研学活动,利用非遗进校园、非遗进高校、非遗下乡的机会,为群众、小学生传授、讲解中国结的技能与知识,让更多喜欢手工、传统文化的人去接触、了解非遗文化。她还根据时下最火热的元素,设计出多种新花样,让更多年轻人接受并爱上这份传统手工艺。尹崇芹是一名非遗传承人,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奶奶,她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所以在年底最忙的时候,经常把两个孩子带到活动现场。尹崇芹说:“中国结对我们的下一代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不能让中国结在我们这一代断档,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非遗进校园

  乡村振兴,非遗先行。尹崇芹不仅培训技艺,还将培训与生产直接挂钩。据了解,从2006年开始,尹崇芹就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非遗扶贫之路。从山东省内部分贫困地区,再到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广西、内蒙等省份,她的扶贫足迹覆盖全国50多个市县,300多个村庄。尹崇芹通过开展中国结技能培训,带动贫困人员、下岗女工、残疾人走上一条通过非遗技能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的道路。贫困村妇女的月收入由最初的400余元,提升至2-3千余元。16年来,她通过非遗传承总共帮扶贫困人数达到25000余人,帮助上万人实现基本脱贫。一个小小的中国结,编出了一个小康致富路。尹崇芹说:“这个手艺不是我个人的,教授这项非遗技能,为许多贫困妇女提供了居家就业创业的机会,才是非遗传承的意义所在。” 

   尹崇芹通过开展中国结技能培训,带动贫困人员、下岗女工、残疾人走上一条通过非遗技能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的道路。

  新潮国货,走出国门。通过积极开展培训、展示活动,尹崇芹不仅为非遗扶贫搭建了各种平台,还为非遗项目扩大了影响力和知名度,甚至国外友人也慕名而来,参加中国结研学活动。与外商接触多了,尹崇芹发现国外市场对中国结也有很大的需求。“疫情之前,我们与西班牙奢侈品牌罗意威公司达成了合作,为他们生产包包上的logo。这个订单我们交给了当时的典型贫困村临清戴湾镇的农村妇女来做。既增加了贫困人员的收入,也让中国非遗产品走出国门。”在尹崇芹看来,中国结不仅是老传统,还要和新时代结合,所以中国结的发展在不断创新。让非遗产品走向世界,是传承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采访尹崇芹老师时,记者发现一直到除夕之前,她的行程都安排得满满的,全部都是奔走在各个活动点,宣传非遗文化。正像尹崇芹所说:“只有让非遗文化走进更多的寻常百姓家、走出国门……才能让非遗文化插上乡村振兴、乡村扶贫的翅膀。非遗扶贫之路,永不停歇。”

编辑:宋春芳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