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芝(右二)在给群众讲解防治小麦病虫害技术。 ■ 本报记者 朱玉东
杜立芝(右三)在给群众讲解防治小麦病虫害技术。 本报记者 朱玉东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大家看一下这棵麦苗,这片皱皱缩缩的黄叶是冻的,另一片黄叶是因为麦蜘蛛危害……”3月6日上午,正值小麦返青起身期,始终将农技服务作为“头等大事”的杜立芝,又一次来到高唐县清平镇老官庄村,未作片刻休息,便匆匆赶到麦田“问诊”。
蓝天下,麦田中,新的耕耘正随着春光铺展开来。
提起杜立芝,大家都不陌生,她是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高级农艺师、农业技术咨询热线办公室主任、“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学雷锋志愿服务团队队长,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连续三届党代表。参加工作38年来,她把“三农”事业作为“国之大者”,不忘初心,扎根基层一线,笃志一生、专注一事,倾心传播党的声音、全力提升农技服务效能、保障粮食安全,带出一支支队伍推动乡村振兴,把心血和汗水洒在聊城大地上。
“走近群众,坐在马扎上,让党的声音响彻沃土”
“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提到,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报告里还提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为咱农民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2022年10月24日,在高唐县梁村镇二十里铺村的“马扎课堂”,从党的二十大会场归来的杜立芝站在金灿灿的玉米垛前,向村民们传达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和自己激动的心情。
“我走近群众,坐在马扎上宣讲,让他们听得懂、记得住,才能让党的声音响彻沃土。”当日,从早晨到晚上,杜立芝接连作了四场宣讲。
宣讲靠口,讲好靠心。作为三届全国党代表,杜立芝坚持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悟原理,从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找依据,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寻幸福,她不断创新形式去传播党的声音,主动带头讲、创新模式讲、结合服务讲,从思想上引领周围的同志和老百姓,践行“以我之行传党声”的政治使命。
“当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时,会场内响起持久而热烈的掌声。作为农技人员,我们要不断提升能力,为农民朋友提供全方位、全时空的先进农业技术。”杜立芝以党的二十大代表身份,深入部门单位、田间地头、农家院子开展宣讲50余场次。结合自己所见、所听、所感,以群众喜欢听、愿意听、能听懂的语言进行讲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部署任务与群众生活、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让理论与实践融合起来,真正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讲透彻、讲明白、讲到群众心坎上。
杜立芝还把宣传党的声音与科技服务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专家播报”“热线电话”以及新媒体,制作发布微视频232个,传播覆盖266万余人,让党的声音和农技知识“飞”到群众身边,“融”到百姓心中,实现理论政策宣讲网上大流量,有力促进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老百姓在我们心里分量有多重,我们在老百姓心中就有多重”
1985年,杜立芝从农校毕业,一心想用知识为家乡摆脱贫困的她跳出“农门”又入“农门”,扎根在高唐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一线。
这一干,就是38年!
1992年,杨屯乡侯桥村的一位大棚种植户拿着黄瓜秧到县农业局咨询黄瓜叶边变黄的原因。由于当时大棚是新生事物,杜立芝左思右想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只能说“我不知道”。看着大棚户失望地走了,杜立芝的心被刺痛了。
“不能为群众服务,党培养我这个技术员干什么?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能解决,老百姓要我这个技术员有什么用?”她咬紧牙关,决心尽快学会保护地蔬菜栽培技术。
从那以后,她白天钻大棚做记录,晚上看书学习做笔记。她横下一条心,要把自己打磨成大棚菜“百事通”,决不能再说一次“我不知道”。
杜立芝从不穿裙子,人们把她的样子概括成三个“一身”:一身土、一身泥、一身虫。不少同事还记得她有次冒雪骑自行车下村,车子滑进了沟里,把她重重摔在地上,从此落下腰疼的毛病;她的女儿上幼儿园时,总是被接得最晚,上小学后,就再没被接送过,连生病了都是同学陪着去医院……
38年中,她跑遍了全县600多个自然村,骑坏了3辆自行车、2辆摩托车,50多岁学会开车后,下乡的次数更勤了;38年中,她记录了80多本、400多万字党的方针政策、创新理论和农业技术笔记;手机24小时开机,每年接听电话6000多个,38年中,她几乎没有过“私人时间”……
知稼穑之艰难,察民生之疾苦。她把自己打磨成了技术通,她开的药方一用就灵。
2022年7月,高唐连降大雨。梁村镇琉璃庙村玉米地排水条件差,400多亩玉米苗因高温,长势不好,眼看就要绝产。7月26日,该村党支部书记卢风劲打来电话,邀请杜立芝过去看看。“那天特别热,最高到39摄氏度,连村民都不愿意下地。而杜站长一直在地里查看情况,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最后她提出要少施勤施尿素,搭配施用叶面肥,能够挽回损失。”说起那天的事,卢风劲仍然感动不已。按照杜立芝的办法管理的土地,每亩收成550多公斤,比放弃管理的地块多收300多公斤,全村共挽回了几十万元的损失。
杜立芝不仅是很多农民心中的“技术顾问”,更像是亲人。接受过她帮助的农民,也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感恩。2002年她收到过一份特殊的礼物,是大棚种植户王振广送来的8个大南瓜,上面分别刻着“祝杜站长天天快乐”8个大字。2001年,王振广建了两个冬暖式大棚,杜立芝从选种、育苗到嫁接手把手地教他。这一年,王振广收入2万多元。他说不出什么感谢的话,思来想去,在刚刚挂果的南瓜上刻上了这几个字,用这种方式表达感激之情。杜立芝像收藏宝贝似的把南瓜保存起来,因为她感觉这是老百姓对她的认可、对她最高的奖赏,几箱子荣誉证书都不及这些南瓜。
一生只为一事来!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弹指间,38年过去了。从普通农业技术员到蔬菜站站长、农技站站长,再到农业局副局长、农业技术咨询热线办公室主任。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坚守、是为民情怀,还有“杜站长”的称呼。
称呼里有“水载舟”的大学问,有“金杯银杯不如口碑”的朴素道理!
杜立芝说:“老百姓心里有杆秤。老百姓在我们心里分量有多重,我们在老百姓心中就有多重。”
“田间地头就是我的办公室,我要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
1993年,姜店乡尚官屯村新建了50个冬暖式黄瓜种植大棚,没想到嫁接完一周,黄瓜苗就死了。技术员说可能是光照原因,于是让百姓又种了一遍,结果一周后黄瓜苗又死了。这是村集体和村民们集资建的大棚,村里请了很多专家也找不到原因,村民急得天天吵架。村支书到县农业局求援,杜立芝火速赶到大棚,仔细查看后,也没找出原因。
此后的几天,杜立芝茶饭不思,到处查阅资料、咨询专家,在灵光一闪中,她想到或许是因为气体中毒。她立刻赶过去查看了大棚膜后断定:工业塑料薄膜遇热分解释放氯气,造成黄瓜死苗。她让大家把棚膜撕掉,放风降温排毒。没几天,新的黄瓜苗茁壮成长。这一年,大棚的瓜满了,每户平均赚了六七千元,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了,脸上有了笑容。后来,这样的事多了,一传十十传百,村民只要有农业技术问题,就给杜立芝打电话,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呼她为“问不倒的杜站长”。
“我亲眼看到过老百姓因庄稼减产而痛苦的样子,汉子们坐在地头掉泪,妇女们难受得寻死觅活,我心里像被大锤夯了一样,堵得难受。我必须精心学习,用心给他们解决生产难题,让庄稼增加产量,让老百姓过得好一些。只要老百姓需要,我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他们面前,乡亲们就是我的家人,田间地头就是我的办公室,我要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38年来,杜立芝全身心投入农业发展,倾己所能,不断探索、尝试、推广新的农业科技,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杜立芝不断利用网络、书籍、外出培训等进行学习、探索,尝试、推广不同的农业新科技。为了总结创新保护地栽培技术,杜立芝曾经连续10多天带病“泡在”蔬菜大棚里,边吃药边观察记录;她也曾从矮小的门里爬进育苗棚,满脸泥土……38年来,杜立芝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机械深耕、种子包衣、控旺促壮以及熊蜂授粉、轮作倒茬等多种新技术,推广各类新品种20多个,引进先进管理技术50多项,推广新技术种植面积600多万亩,每年为农民增加收益2000多万元,让农业技术的成果在田间地头开了花,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杜立芝深知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她积极改进种植方式,大力推广抗病品种、统防统治、增施有机肥、黄蓝板诱杀等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土壤改良技术,减少农药用量,提高粮食单产,最大限度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她的努力下,全县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314.6万亩,累计减少化肥用量约55万吨,农药使用量减少了5%,化肥使用减量20%—30%,防治效率提高了10%,累计节本增效6400余万元,既为农民省了钱,又保障了粮食安全。
“从一个人、一间工作室到一支支队伍,让无数个‘杜立芝’为民服务才是好办法”
2022年12月1日,温暖的阳光洒在梁村镇二十里铺村的麦田上,绿油油的麦苗长势喜人。
“别看现在麦苗长得高,这并不是好事。”高唐县杜立芝农业科技服务团队成员、梁村镇农技站站长韩秀丽俯下身子,拔起一株麦苗给身边的村民们解释,“今年温度高,地下湿度大,麦苗只顾着‘蹿个儿’,一旦出现气温骤降,这些麦苗极易冻伤甚至冻死,影响产量,所以大家一定要采取镇压的方式,促进麦苗分蘖。”
看着韩秀丽手中十多厘米长的麦苗,村民们连连点头。
二十里铺村是梁村镇人口最少、面积最小的村,耕地盐碱化严重,粮食产量不高。如何种好田成为二十里铺村亟待解决的难题。
面对众多问题,分身乏术的杜立芝陷入沉思:纵然浑身铁,能打几根钉?“要帮助群众丰产丰收,必须带出一支支科技服务队伍,从一个人、一间工作室到一支支队伍,让无数个‘杜立芝’为民服务才是好办法。”
2018年,高唐县成立了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杜立芝按照“党旗红、产业兴”的定位,建了12个镇街工作站、746个村级联络点,在送“技”入户的同时,为大家“手把手”传技术、讲经验,快速带起了一支惠农好队伍。如今,她培养的1000余名“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成员和6200多名“土专家”“田秀才”活跃在基层一线传播农业技术,每年为农民解决数万个难题。
自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成立起,二十里铺村就成了重点帮扶对象。如今,二十里铺村粮食产量从小麦最高亩产300公斤、玉米最高亩产500公斤分别提升到500公斤和800公斤。“粮食增收,极大提振了我们种粮的信心。这土地就是俺庄稼人的命根子。杜站长在宣讲时承诺,一定会帮助我们继续提高粮食产量,点燃了我们通过种粮鼓起‘钱袋子’的梦想。”村民田俊梅信心满满。
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在农业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在重大病害监控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4月16日,一位村民发现小麦叶片上出现了斑斑“黄锈”,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第一时间将其确定为高唐县当年首例小麦条锈病。“条锈病是国家重点监控病害之一,流行速度特别快,成灾威胁大。48天里,我们科技服务团队成员每天工作10小时,‘地毯式’排查麦田1000多亩,遏制了小麦条锈病暴发流行。”杜立芝说。
从一个人、一间工作室到一支支队伍,如今,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杜立芝”奔波在田间地头、蔬菜大棚里,把科技致富的种子播撒在乡野沃土里,真正做到了“小问题不出村、大问题专家集中解决”。
杜立芝深情地说:“曾经有人问我,你干的这活又脏、又苦、又累,没有周末和节假日,38年,你图什么呀?我图的是用农业技术守护好乡亲们的粮袋子、菜篮子,让他们收入多一些、生活更幸福;我图的是能对得起农技人员的良心,党和政府培养我们就是为老百姓提供农业技术服务的;我图的就是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身份,作为三届全国党代表,更要把群众的事当成天大的事,带头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2024-04-26 10:16:13
2024-04-26 09:59:47
2024-04-26 09:40:02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