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宏磊 刘亚杰
一个名字,何以刻骨铭心?
一个故事,何以代代流传?
一种精神,何以永不褪色?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在各大报刊公开发表。从此,这个响亮的名字享誉中华大地,成为引领道德风尚的一面旗帜。
在学雷锋活动开展60周年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好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
60年来,“雷锋”已远远超出个人称谓,也远远超出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如今,雷锋精神,已经演变成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常态化活动和重要内容,浸润于人们的工作生活里,根植于大家的行为规范当中。
雷锋精神,在水城大地上同样花开有声、绽放光芒,凝聚着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在聊城,有很多人默默无闻地做着一件件“小事”,形成一股向上、向善的洪流,将雷锋精神延续和发展成不求回报的志愿者精神,衍生出一股新的绵延不绝、永恒不变的精神力量。
60年来,一代代水城儿女主动承接起了向上、向善的力量——不仅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也让雷锋精神以更加坚韧的姿态生长、扎根于这片肥沃的土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新聊城建设注入了不竭精神动力!
水城大地
雷锋精神从未缺席
岳麓山下,湘江水畔。
雷锋同志故居泥墙草舍的风貌让人为之感叹。1940年出生,年仅7岁就成了孤儿,在党的关怀培养下,他戴上鲜艳的红领巾,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开启了他平凡而又卓著的一生。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60年来,雷锋故事陪伴并滋养了一代代人的成长;《雷锋日记》更是成为国人锻造品行、砥砺前行的精神源泉。如今,“雷锋”早已不局限于个人,而是化作一个符号,一个群像、一道微光汇聚成烛,照亮伟大的中华民族前行。
3月4日,第八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名单公布,聊城市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高级农艺师杜立芝入选了第八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杜立芝,是聊城众多“雷锋”群像中的一员。这60年来,雷锋精神一直赓续传承,历久弥新,在水城大地上从未缺席。张海迪、孔繁森、徐本禹、白云……一个又一个“活雷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里都涌现出一批闪耀着时代精神的英雄人物。
天悬星河,繁星灿烂。他们,是群像里最突出的主像,是英雄群体的典型代表。纷繁巨变60年,“雷锋”是屹立不倒、真真切切的好人群像。新冠肺炎疫情中白衣执甲的逆行,扶贫路上的迎难而上,平凡岗位上的毅然坚守……在聊城各行各业都有雷锋式的先进人物,用善良的心,扛起自己的那份责任,呵护着我们心中的光。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你们的样子
就是雷锋的样子
三月的水城,街头花团含苞待放。
连日来,活跃于大街小巷的“志愿红”“橄榄绿”“守护蓝”格外引人注目。
“视力怎么样?”
“身体好吗?”
“还有什么需求,跟我们说。”
……
从党政机关到企业单位,再到校园组织,一张张志愿服务的笑脸成了春日最美的画面。
一善之功不为难,难于不懈付年年。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员各行业和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全市涌现出了一批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事业的先进典型。
全国“最美志愿者”刘玉杰;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聊城市春雨助学协会;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临清市“爱心1+1、善行365”志愿服务项目、聊城市邮政公司“雷锋邮路”志愿服务项目、东昌府区蒲公英行动志愿者协会“栀子花开·护蕾行动”志愿服务项目;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东昌府区柳园街道和平社区……
他们,成为聊城最温暖的文明底色。
“志”青春,学雷锋。作为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先锋力量,我市依托“志愿汇”线上平台,已注册青年志愿服务组织1025个、青年志愿者31.6万名。青年志愿者们行走在脱贫攻坚、文明创建、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领域一线,体现了青年担当和青春作为。青年志愿者们用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持续为“六个新聊城”建设提供青春力量。
扬雷锋精神,展巾帼风采。聊城市妇联积极探索创新,建立了“6333”巾帼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开发了“聊城市巾帼志愿者服务平台”,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水城巾帼美”志愿服务品牌,目前全市共有63支队伍、1.9万名巾帼志愿者在平台注册,累计开展活动1861次,服务时长10.3万小时。
细微之处,点亮道德之光。你们的样子,就是雷锋的样子!
擦亮品牌
“两河喜鹊”温暖一座城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的志愿服务就在哪里。
近年来,我市围绕推动雷锋精神在聊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加强项目推动、示范引领、品牌打造,持续提升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
几张小板凳、一把剪刀、一块围布、一瓶消毒液……穿着红马甲的“理发师”一字排开,仔细询问老人需求,精心设计发型。这里,是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街道十里铺村的流动理发店。在东昌府区,“流动理发店”、“小棉袄”“东昌银辉”“雷锋超市”等志愿服务项目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受到群众欢迎。
村容村貌变了,乡村文化旅游经济富了。在莘县燕塔街道老宅村,村民看着自家墙上一幅幅五颜六色、反映各种主题的绘画,赞不绝口。72名“两河喜鹊”志愿者不顾高温,用30天时间绘制了近200幅巨幅作品,一下子改变了这个村的陈旧面貌。一大批有温度、有质感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满意度持续提升。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交汇交融的独特优势,创新打响了“两河喜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以文明实践探索“两河文化”的时代精髓,用志愿服务浸润优秀传统,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越来越多的“两河喜鹊”志愿者活跃在聊城大地,以各种方式融入百姓生活,让志愿服务成为最动人的音符,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市融媒体中心,依托市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综合办公区,打造志愿者工作站、宣讲交流、指挥调度等5大功能区,高效运行文明实践“云平台”,积极打造覆盖全域、带动全城、辐射全方位的基础平台,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础。
围绕群众需要,着力深化志愿服务,切实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作为推进“两河喜鹊”文明实践的有效载体。聚焦“五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化、精准化推动志愿服务常态长效发展,全市8个行政县(市、区)同步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两河喜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2022年以来,聊城市共打造“两河喜鹊 巧讲妙唱暖人心”“两河喜鹊声声”等特色品牌130个,开展“喜迎二十大”“强国复兴有我”“传党声惠民生”“马扎课堂”等“两河喜鹊”宣教活动4200余场次,覆盖干部群众56万余人次,有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聊城落地生根。
凡人善举
托起“锋”火力量
学习雷锋,有轰轰烈烈,也有润物无声。
在火车上让座、帮大娘买火车票、带领身边人一起读书,一个个看似普通的故事,串起了雷锋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凡人微光,星火重聚;人间大爱,平凡造就“不平凡”。
见义勇为是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偷了东西还想跑,你休想,不可能!”2022年5月3日一大早,刚忙完农活的一位女士正骑着电动三轮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同村村民的呼救引起她的注意。“前边这个人是偷电车的!”她二话没说骑着三轮车紧追,因车速过快导致车辆侧翻,她重重地摔在水泥路上。“你别追了,我把车还你,咱各走各的道。”窃贼甚至已经“求饶”,但她穷追不舍,最终在附近群众的帮助下将其控制。她,是冠县崇文街道宋店新村56岁的村民朱书香。
2020年6月8日晚7时许,在聊城市东昌府区新区街道莲湖花园小区,一名5岁女童不慎从16楼滑落到15楼窗外平台上,随时有坠落危险。两位热心市民听闻险情,奋不顾身,在毫无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数十米高空接力救下女娃。左脚三个脚趾骨折、一个脚趾错位的是维修工人贺安友,另一位做好事没留名的是退伍军人贺增涛。
2022年9月11日下午,当人们还沉浸在中秋假期团圆的喜悦之中时,在阳谷县蓝海湾附近,一位老人一个猛子扎进湖中救起了不慎落水的娃娃。他,是67岁的“放羊老人”李运关。
拾金不昧,是新时代的雷锋精神。2022年8月30日下午,鲁PD2938公交车在线路上运营。16时15分许,驾驶员发现后排座椅上有一个手提袋,里面有7捆百元大钞。在他的一路守护下,手提包最终完璧归赵。他,是公交驾驶员张洪瑞。
爱岗敬业,同样是新时代的雷锋精神。驻村期间,她始终铭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努力构建市政府办公室和滨海村之间的帮扶桥梁,以她的快节奏换取了村民的慢生活,用她的辛勤汗水换取了群众的幸福笑容。纾困解难,爱心帮扶群众,她,是度假区朱老庄镇滨海村挂职第一书记魏墨青……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不必惊天动地,点滴即可成行。这样的每一滴水,每一个人,哪怕再平凡,都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脊梁和柱石。如今,雷锋精神早已在水城大地各个角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一言一行,一生一事,涓涓细流势必汇成江海。“向雷锋同志学习”,不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每个人的具体行动。如此,必将汇聚一道生命力洋溢的洪流,在这座城市奔涌不息……
2024-04-26 10:16:13
2024-04-26 09:59:47
2024-04-26 09:40:02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